使團的希臘人很是害怕,連忙表示從來沒有這個心思,可不要害自己。明朝人還有點失望,之後更加冷淡了。希臘人也是坐立不安,之後沒多久,就提出耗下去也沒有意義,匆匆返回了。
結果,朝貢的事情,就這樣前後耽誤了十幾年,也沒什麼進展。發現了假塞里斯商品的商機之後,紫帳汗國這邊,也安於中亞商路,對於繼續開拓不是很熱情了。到洪武后期的時候,海倫娜太后倒臺,新朝廷改變了不少之前的政策。曹老將軍等人,又想到了這個事情,認為如果能派遣有能力的重臣,去和明朝建立聯絡,有助於提高合法性,鞏固權威,對於現在局面很有幫助。於是汗廷再次行動起來,決定進一步提高規格,派禮部尚書張鼎親自帶隊出發。
對此,明朝人似乎有點傻眼了,開始疑惑他們到底是什麼國家,怎麼這麼怪。不過張氏世侯的老家就在河西、隴右那邊,跟不少人還算老鄉。在原籍,至今還能找到一些親屬。
明朝朝廷那邊,可能是看這邊蒙古人和漢世侯都有,元味兒很正。或許也是因此,至少把他們算成了類似各種元政權的一支,不再當成莫名其妙的蒙古部落了。之後,外交行動也終於獲得了成功。甚至,他們第一次認識老吳王,都是那個時候的事情。
而最近這幾年,紫帳汗國又找到了更好用的名頭。
這年頭,大家都不會嫌棄手裡的塞里斯商品多。哪怕有走私渠道,官方這邊的貿易也依然很重要,而且總是讓大家覺得不夠用。朝貢的次數,明朝官府一直是有限制的,但大家都會想辦法超額進貢。
像琉球這樣的國家,理論上兩年只能朝貢一次,但實際上光洪武年間,明朝穩定下來之後,就來了54次之多。官府雖然一直嫌他太頻繁,但是趕都趕不走,也沒辦法。而這種能多賴一次就賴一次的態度,幾乎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紫帳汗國畢竟太遠,這方面就有點吃虧,不像琉球人,把船一靠就行了。為此,在吳王投奔之後,汗廷就抓住機會,開始不斷試探明朝的態度。
等基本弄清情況之後,這邊乾脆開始藉著朱文奎他們家的名義,繞過朝貢,來維持和明朝的貿易。他們的商隊,有時候乾脆直接打上吳王旗號。問就說是來幫忙走親戚送禮的,都是自己人……
道衍和尚告訴郭康,在他們眼中,大秦國一直行事奇怪。紫帳使者為了省事,經常自稱自己是吳王的下屬,奉命來輸送貨物。一些官員還很奇怪,覺得吳王在國內的時候,一直不聲不響的,怎麼出去之後就變得這麼厲害,能收個大國當藩屬,任用那邊的官員來幹活了。
而另一方面,雖然吳王本人很要面子,沒怎麼和老家通訊過,但馬王妃和朱文奎,之前倒是寫過信,說明現在的情況。按朱文奎的說法,現在雖然沒有什麼正經產業和領地,但他正帶領家臣,給大秦國當客卿來謀生,換取年金和封地,所以生計是沒問題的。
所以,明朝那邊看來,已經不是朝貢合不合乎規定的問題了,而是吳藩和大秦國,關係已經嚴重不合乎禮制,到了迷惑的程度——從已知資訊看,他倆正擱那兒互為藩屬,玩得不亦樂乎呢。這種相互朝貢的關係,對禮部的老儒生們來說,確實有點新奇……
所以,這次的禮儀應該怎麼辦,道衍和尚說實話也不太清楚。目前,他正和朱文奎商量,乾脆朝廷和吳藩分開祝賀得了。在這種遙遠異域搞外交,確實經常得通融一下。具體的細節,可能也只能含糊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