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之中,道人盤膝而坐,盯著窗外好似永遠不變的風景,出言問道:
“三花娘娘覺得此地如何?”
“喵?”
“三花娘娘覺得此地如何?”
“好涼快。”
“是啊。”
“像是耗子洞裡一樣。”
“別的呢?”道人轉頭問她,“還有什麼別的感覺嗎?”
“這裡天不黑。”
“是啊。”
“我們該把馬兒放到這裡來的。”
“好主意。”
“對的!”
這個畫中世界真是真實而又虛假。
道人繼續坐在這裡,若有所思,也若有所感,過了許久,才拉上了厚重的黑布窗簾,躺在床上,安穩的睡了一覺。
隱隱有被注視的感覺。
睡到自然醒,有些恍惚。
起床之後,又與竇大師出門閒逛,議論畫中天地,回來後又鋪畫紙,談論繪畫技巧、靈韻如何誕生,竇家代代相傳的禁忌與其中的深意。
好幾天後,已是受益匪淺。
宋遊終於與他道別。
竇大師十分驚訝,想留他再住幾天。
“在下來此已有十幾日,收穫已然足夠,再待久了反而無益,不如回去細細消化,待下次再來。”道人說著,回頭看了眼身後的山上,“正好聽說山上也有一間道觀,在下去拜訪一下,便該出去了。”
“既然仙師意已決,竇某也不便久留了,下次仙師若再進來,務必來找竇某。”
“好。”
道人答應下來,與之行禮。
轉身看一眼身後高聳如牆的山,低頭看一眼身邊的三花貓,便往山上去。
……
上山只一條路,徒步須一時辰。
山上道觀不大,就幾間房屋,裡頭有幾名道士,最老的一個,已經七老八十了。
聽竇大師說,這位老道士是幾十年前才進入畫中的。那時也是生活困窘無奈,又遭了天災,在外面活不下去了,到了這裡,便慢慢在半山腰上修建了畫中的第一間道觀,從此畫裡也有了道觀。
也是畫中世界唯一一家道觀。
宋遊帶著三花貓到來之後,觀中幾名道人大為驚訝,聽說他從外面來之後,更是驚訝不已,紛紛聚來與他閒談。
當年老觀主還是個年輕道士,幾乎餓死,無意中來到這裡,並沒有攜帶任何道教經典,自身道經學識也很有限,到了這裡之後,雖然仍舊在半山腰處修了這麼一間道觀,不過幾乎沒有多少正經的成體系的道教經典學識流傳下來。
至於法術就別提了。
就是外面的道士,十個裡面超過九個也是不會的。
目前這些年近中年的道士,幾乎都是老觀主建立道觀之後收的徒弟。
雖然此地和諧安寧,不過也有喜歡清淨的人,或是被老觀主的思想所打動,便上了山,當了新的道士,傳承衣缽。
聊著聊著,老觀主也被驚動,顫顫巍巍的走了出來。
宋游回頭一看,只見他鬚髮都已蒼白,整個人已瘦弱不堪,雖然自己還能勉強走得動路,但也得有個徒弟跟在旁邊,隨時準備攙扶,油盡燈枯這個詞用在這位老道長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宋遊哪裡還敢坐著,連忙起身行禮。
“在下宋遊,見過觀主。”
“貧道元明子,見過道友……”
“觀主快快請坐。”
有個中年道士讓了座,老觀主慢慢的坐了下來,看向年輕道人:“小道友是從外邊來的?”
“正是。”
老道士努力辨認著他的模樣,好像眼睛已經看不清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