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理論,郭康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觸碰家庭內部問題的。
因為官僚製取代分封制,前提是物質條件和教育水平跟得上。但現實中,哪怕最早開始這套制度的中原文明,也遠遠沒有達到如此水平。硬去管這些,也沒有必要。
紫帳汗國早年,也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樣,制定法律去管理家庭內部的糾紛,不過很快就放棄了。
首先是管不著——因為能力有限,很多地方能管好單個農莊就不錯了,更具體的管理基本上全看當地主官的水平,管理細則也要根據當地風俗。所以這些條目,基本就等於一紙空文;
其次,他們也管不好——紫帳汗國常年缺乏合格官吏,直到現在都稱不上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派人處理,就只能簡單粗暴地干涉,經常導致壞事。
因此,經過反思之後,紫帳汗國認同了教會的觀點:每件事都有合適的範圍,有些不應該摻和的事情,就不要去瞎管,讓民間自行解決,反而對大家更好。從那之後,汗廷就基本不管這些事情了。
從後世的角度看,這個選擇確實是對的。家庭和家族內部的問題,幾乎都是為了爭奪財產的分配,到郭康那個時代,這種問題依然毫無解決的希望。
官府試圖插手管理,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普通人,也確實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而且,這些後果,最後還都會反饋到朝廷自己身上。
朝廷作為一個官僚機構,同樣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反饋弱的時候,不會引起注意;但反饋如果強烈起來,威脅到了官府最看重的穩定環境,那肯定得放棄這個嘗試。
與其折騰一番,讓百姓和基層官吏都跟著受罪,朝廷自己也失了面子,還不如儘早放棄更為明智。所以,紫帳汗廷的選擇,是很有道理的。
在郭康看來,哪怕史惠貞出身普通家族,讓汗廷強行介入,干涉她家的選擇,也是不對的。
同樣套用封建模型,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這等於封君強行介入封臣的內部事務,乃至干涉封臣的繼承人選擇。
很多時候,這確實是吞併和控制封臣的有效手段,但它的代價也是和收穫一樣巨大的。這等於破壞大家預設的封建規則,會讓其他封臣都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如果下次敵人來了,封臣們因此出工不出力,怎麼辦?
而且,人家封君干涉封臣,是因為真的能從封臣那邊獲取好處。現在干涉一個家族,能獲得什麼?
當年周宣王干涉魯國的繼承問題,強行廢長立幼,最後引發了內戰。雖然周天子後來率軍擊敗魯國人,扶持了自己希望的國君,但後人都認為,這是周禮徹底崩潰的一個重要標誌。
郭康認為,只要是稍微有點文化水平的官僚,都應該知道這種事情不能摻和。紫帳汗國眾人,雖然文化有限,但也不至於連這種事情都搞不清楚。
所以,史惠貞的希望,是肯定沒法實現的。他建議應該找找其他方法,不用繼續糾結這邊了。
可惜的是,史惠貞最後好像也沒聽進去。從之後的情況看,郭康覺得自己大概是白講了吧……
在教會的眾多學者中,郭康已經是最為溫和的一位了。要是按照其他哲學家的觀點,現在這個“法律承認但預設不管”的狀態,都是不對的。
還以為父報仇為例,這個話題本身雖然沒法討論,但在東魏的時候,朝廷中就發生了針對法律的公開辯論。一名叫竇瑗的官員認為,當時的法律規定,就算母親殺死父親,子女也不能舉報母親。這違背了父母之間的尊卑關係。
他引用漢儒的觀點,認為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只有禽獸和野人,才會只看重母親和親生血緣關係。而文明越發達,社會越進步,人們也就越來越超脫動物性的生養行為,開始追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