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普法戰爭大獲全勝之後。
普魯士元帥毛奇曾經說過:“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同理,在中國。
中華民族的幾百年屈辱,幾百年血淚,是早在古代教師的講臺上就決定了的。
明朝的教師們給學生們講的,都是些什麼東東?
私塾、義學、鄉學相當於小學。教師們給學生講的是:《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千字文》、《孝經》、《小學》,以及《四書》、《經史》等等。
縣學、州學相當於中學和大學。
教師們給學生們講的只有五本書。這五本書是朝廷和皇帝“欽定”的。
分別是:
《論語集註》,《四書集註》,《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
學完這四本書,就可以參加科舉!
全是文科。
連數學都不要求學習。
娘希匹!
量產出的,都是一些之乎者也的文人。這些人當了官之後不識數,就會請一些識數的師爺幫他們處理政務。也正是這個原因,明清時代數量龐大的“師爺”群體,也應運而生。
這樣的教材又怎麼適應時代的發展?!
中國人不是不聰明。
真正導致我們在近代落後於西方的,
是古代的這種教育體制!
在……欽定……教材之後,中華民族就已經註定了要經歷幾百年屈辱、幾百年血淚的悲慘命運。
我們不缺少天才!
但是,在這種“只學文科”這種教育體系下,天才要麼被埋沒;要麼,長大之後成為了……將勾心鬥角演繹到極致……的朝廷官吏。
因此,在近代史上,我們沒有出現過像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愛迪生、笛卡爾這些頂尖的科學家。
乃至於,我們的初中,高中、大學的物理、化學上,幾乎沒有出現過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這就是這個民族最大的悲哀!
……
所以,對於王昊來說,教育體制的改革,不只是建學校和定學制。
最重要的還是……教材。
王昊必須親自確定:小學學什麼教材,中學學什麼教材,大學學什麼教材。
否則,就是:
瓦罐換湯不換藥。
佳釀新瓶裝假酒。
海王玩夠找接盤,
讀者喜娶潘金蓮。
……
關於教材的問題,其實王昊也是早有準備的。
這段時間,每次與李香君她們玩累了之後,只是躺在床上閉目休息片刻,便一骨碌爬起身來。
然後,在李香君的陪伴之下,奮筆疾書,開始編寫小學和中學的教材。
有詩為證:
綠茶輕輕鬆鬆泡,紅袖添香十分妙。
倩影宛如仙子態,伴君筆耕從後抱。
吹氣如蘭問郎君,今天什麼時候要。
大白天的不好搞,思如泉湧莫騷擾……。
……
(備註:這首詩意欲未盡,哪位兄弟有空,幫忙續一續,先洩洩了!)
……
就這樣,就這樣,只要一閒下來就編寫教材。
有時候甚至連李香君都被冷落了。
當然,王昊也只是編寫必修內容中的一些要點,而且只是草稿。寫完之後交給孫和鬥等人,讓他們再寫詳細一些,再增加一些他們認為需要增加的內容。
然後,再慢慢完善和修訂。
從小學開始,很多原本的教材都要修改或棄用。比如說《幼學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