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女學報名為期三日,這三日是很忙亂的,報完名後太后便帶著壽王妃和那些女官給這些學生分班排課,分班只按年齡和基礎,不按出身,這點是很公平的。不過太后也放了話,在女學學滿一年後,明年開學就會組織考試,按學業成績分班,也就是說,出身好的姑娘,如果學的不好,也會被踢到差班去,出身普通的姑娘,成績好也能分到好班。
這話乍一聽是很公平,但有些人會說了,那些大家閨秀從小就讀書識字,回了家還有西席補課,普通人家的姑娘可能就進了女學才接觸書本,怎麼比得過那些大家閨秀?
太后自然考慮到了這點,考試只考女學教的內容,其他的什麼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學堂沒教也就不考,這一年只是對學生的資質分個高低,也讓學生有些壓力。
太后雖然考慮周到,但光是分班也讓她很有壓力了,有些普通人家的姑娘十三四歲還隻字不識,大戶人家的姑娘十三四歲定然都飽讀詩書了,大戶人家的姑娘五六歲也已經能寫能讀了,這就成了個難題,太后如果讓十三四歲的姑娘和五六歲的小女孩分到一個班,恐怕會有些傷人家的自尊。
因此她只能把那些沒基礎的,年紀大的姑娘分到一個班,普通人家五六歲的小女孩和大戶人家五六歲的小女孩也分到一個班,雖然基礎有些差距,但不會太大,一年學業足以讓她們跟上去,而且來年考試只考學堂裡教的內容,對她們都是很公平的。
此次學堂共招了一千二百八十六名學生,囊括京城及周邊州縣,京城女學還是免學費的,但要收書具費,只是微薄一筆,京城的人家有適齡姑娘的基本都送來了,周邊不太遠的州縣百姓聽說可以讀太后娘娘開的女學,也把姑娘帶來了,平日裡就把姑娘放在學堂住,休沐時再去接。
學生資質參差不齊,太后分班排課花了十日,萬事開頭難,明年有了經驗就不會這樣了。
太后給女學取名華璋書院,她是院長,壽王妃一直也在協助她,便任了副院長,宮裡派了許多女官去學堂任教,也有從民間找的私塾先生,不過都是年紀一大把的,畢竟男女有別。
林芷萍接到了自己的任令,她任玄字五班的管事先生,同時任玄字五班和六班的文書先生。來傳話的宮人說如今女學是按年齡來分的,天地玄黃四字,玄字班的是年齡偏小也沒什麼基礎的姑娘,這種孩子有些難教,希望姑娘多費心。
林芷萍接過任令,覺得這是一項很神聖的職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她一定要當個好先生。
二老太爺對孫女此舉還是很讚許的,她飽讀詩書,總算有了價值,教誨她道:“既然端起了這碗飯,便要負責,不管那些孩子是何資質,你都要盡心盡力,若受不了就儘早推辭了,別誤人子弟。”
林夫人覺得太后幹嘛要給女兒分兩個這樣的班,不是有京中閨秀聚集的班麼?那種班好教,這普通人家的姑娘,大字不識一個,舉止又粗魯,芷萍文文弱弱的,可怎麼管教。
林芷萍倒沒什麼意見,把普通人家的姑娘教好了她才有成就感呢,大戶人家的姑娘家中便有西席,教好了也不一定承她的情。
忙碌了這麼多天,華璋書院終於迎來了正式開學的那天,這麼多學生,有出身富貴車馬奴僕相送的,也有外地由爹孃帶來的,當然也有京城本地普通人家的姑娘,和鄰家小姐妹一起,手拉著手就過來了,自己找班自己領書。
太后站在頂樓看著學堂眾生百態,想到了她那個年代,想到了她小時候上學時,爸媽從不送她,鄰家的小哥哥比她大三歲,每日早上來敲她家的門,領著她去學校,每年開學時都會先帶她去報名,給她找好了班領好了書才去忙自己的。那時候大家都說她哥哥真好,她笑著說那不是她親哥哥,便有小夥伴起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