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生活困苦。
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揭開明末農民戰爭序幕。
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王左卦等紛紛起兵響應。
約在1630年前後,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
1635年,明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兩面夾攻起義軍。
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共商對敵之策。之後,李自成投闖王高迎祥,轉戰陝、晉、畿南、豫楚等地。
1635年,高迎祥農民軍被圍困,李自成重賄明總督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以脫圍。出棧道後,連破麟遊、永壽等七縣,勢力漸強。
1636年七月,高迎祥在陝西盩厔(今周至)戰敗被俘犧牲,李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於陝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
1635年,起義軍敗於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劍閣)入甘肅,走避寧羌(今陝西寧強)。
1635年六月至漢中,此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李自成軍仍堅持戰鬥。
1635年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陝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河南,農民紛紛響應,連下豫西南各州縣。
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等先後投奔起義軍。
1644年初,李自成軍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
此後,三次圍攻開封,連獲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執殺明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及陝督楊文嶽等,大敗陝督孫傳庭。
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其他農民軍首領如羅汝才、袁時中等多歸附李自成,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佔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守的軍事戰略。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時更定政權機構。
同年二月,李自成兵分兩路進攻北京,一路由先已進入山西的大將劉芳亮等率領,從平陽(今山西臨汾)經陽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等地,然後經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牽制明朝南路援軍;
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下太原,傳檄各州縣,揭露朱明罪狀。
山西農民群起響應,各府州縣望風而降,李自成遂率軍北上,經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於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
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未能及時處理吳三桂等問題。
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降清,李自成得知後,派明降將唐通率二萬騎兵出一片石(今河北山海關北),繞道關外以切斷吳三桂退路,並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四月十三日北上討伐吳三桂。
清軍在接到吳三桂飛書告急後,連夜疾馳,在一片石擊敗唐通部,隨即進入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大順軍與吳三桂交戰於關內石河,吳三桂向清求援,後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
李自成退入北京稱帝,並於次日撤離北京返回西安。
隨後李自成連戰連敗,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順軍行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遭遇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身亡,李自成起義失敗。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