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熙元年,歲在丙寅。
東海王司馬越,歷經數戰,終擊敗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越之軍,旌旗蔽日,浩浩蕩蕩。
成都王司馬穎兵敗如山倒,狼狽逃竄。
司馬越遂成為八王之亂之最終勝利者。
其思及晉惠帝司馬衷,乃命人將其接回洛陽居住。
洛陽城,宮殿巍峨,然歷經戰亂,已顯破敗之象。
晉惠帝司馬衷,形容憔悴,雙目無神。
其在眾人簇擁下,緩緩步入顯陽殿。司馬衷心中感慨萬千,回想多年來之顛沛流離,不禁黯然神傷。
時光荏苒,至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顯陽殿內,氣氛凝重。司馬衷臥於病榻之上,氣息微弱。
左右侍從,皆面露憂色。
關於司馬衷之死因,眾說紛紜。其一曰:其誤食有問題之胡餅,食物中毒而亡。或言,那日,司馬衷飢餓難耐,見有胡餅呈上,便不顧左右勸阻,食之。
未幾,腹痛如絞,面色慘白,遂昏厥。眾人驚慌失措,然回天乏術。
其二雲:當時輔政之東海王司馬越欲篡權,派人毒殺之。司馬越心思縝密,野心勃勃。
其恐司馬衷礙其大事,遂暗使親信,以毒入食,害之。或聞,司馬越親信悄然入殿,將毒藥置於司馬衷之飲食中。司馬衷食後,不久便毒發身亡。
其三則言:晉惠帝之死並不涉及陰謀,乃正常病亡而已。司馬衷多年來歷經磨難,身心俱疲。
其本身體弱,又屢遭驚嚇,病情日益加重。終至油盡燈枯,自然而亡。
司馬衷終年四十八歲,諡號為惠,被葬於太陽陵。
司馬衷是西晉第二位皇帝,其在位十七年,見證了西晉之興衰榮辱。
【後世評價】:
一些負面評價認為: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表示“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他覺得晉惠帝的愚蠢行為直接導致了晉朝的滅亡。
-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認為晉武帝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西晉王朝短命而亡。
然而,也有一些觀點對晉惠帝的評價較為客觀或有所保留:
- 宋朝史學家胡三省認為“孰謂帝為戇愚哉”,從晉惠帝阻止宮人洗掉嵇紹血跡並說出“此乃嵇侍中血,勿去”這件事來看,他不像是愚蠢之人。
- 民國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也覺得“此乃嵇侍中血,勿去”絕不類痴呆人語,甚至認為“史之所傳,絕不足信也”,即史書上所寫的內容未必完全可信。
司馬衷的部分稱號包括“晉惠帝”,“惠”字在諡號中有仁德慈愛或軟弱無能的寓意,他被追諡為晉惠帝。
一方面是因為其軟弱無能間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另一方面他也有親近忠臣的舉動,例如在嵇紹為保護他而死後,他阻止宮人洗掉嵇紹的血。
某說法指出司馬衷是華夏首位向草原大量移民的皇帝,他任命的官員曾帥晉胡聯軍西征,打敗了在中亞的匈奴,基本讓匈奴西遷離開中亞,並繼續追擊到達歐洲,促進了斯拉夫民族的形成發展等。
但這種說法的可信度和相關歷史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