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制定出適合大漢的律法,蕭何日夜操勞。
“大人,這《秦律》太過嚴苛,我們該如何參照?”一位官員問道。
蕭何思索片刻,說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根據大漢的國情和民情,制定出寬嚴相濟的律法。”
“可是,這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官員又問。
蕭何說道:“我們要多傾聽百姓的聲音,瞭解他們的需求和疾苦。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障百姓的安寧。”
經過反覆的研討和修改,《九章律》終於制定完成並得以實施。
在治理國家的策略上,蕭何主張採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休養生息。
“蕭丞相,為何要採取這種策略?”漢惠帝不解地問道。
蕭何耐心地解釋道:“陛下,經過多年的戰亂,百姓疲憊不堪,國家需要時間恢復元氣。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過多幹預百姓的生產生活,讓他們能夠自由發展。”
漢惠帝點了點頭,說道:“原來是這樣,蕭丞相考慮周全。”
時光匆匆,轉眼間到了漢惠帝二年(前193年)。
此時的蕭何已經病入膏肓,躺在床上。
“大人,您一定要撐住啊。”身邊的親信淚流滿面。
蕭何虛弱地說道:“我怕是不行了。”
漢惠帝親自前來探望。
“蕭丞相,您對大漢的功績朕銘記於心。”漢惠帝說道。
蕭何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道:“陛下,老臣臨終前推薦曹參為丞相,他定能輔佐陛下治理好國家。”
漢惠帝握住蕭何的手,說道:“蕭丞相放心,朕會考慮的。”
不久,蕭何與世長辭,諡號“文終”。
【後世評價】
-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鄂秋評價道:“郡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
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今雖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
- 劉盈稱:“故相國蕭何,高皇帝大功臣,所與為天下也。”
- 司馬遷表示:“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鑰,因民之疾奉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髃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 班固認為:“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當時彔彔未有奇節。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謹守管龠,參與韓信俱征伐。
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內。淮陰、黥布等已滅,唯何、參擅功名,位冠群臣,聲施後世,為一代之宗臣,慶流苗裔,盛矣哉!”
- 曹操說:“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 司馬昭稱:“昔蕭何、張良、霍光,鹹有匡佐之功。”
- 荀勖表示:“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致畫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 陸機讚道:“堂堂蕭公,王跡是因。綢繆睿後,無競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