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君主有此決心,官員又如何能以身作則?”
吳起從容回答:
“需以儒家之道勸誡君主,使其明白仁政之重要性。
而官員則應透過選拔與考核,確保其具備高尚之品德與才能。
再者,設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防止官員濫用職權。”
眾同窗陷入沉思,片刻後,有人點頭表示贊同,也有人仍持保留意見。
公元前425年的秋夜,魯國曲阜城被一層淡淡的月色籠罩。
吳起獨自在學塾的房間內,燭光搖曳,映照著他憂慮的面容。
突然,一位家僕匆匆趕來,帶來了母親病逝的噩耗。吳起如遭雷擊,手中的竹簡瞬間掉落。
他呆呆地坐在床邊,淚水無聲地流淌。“母親……”他喃喃自語,心中充滿了悲痛。
然而,此時的吳起陷入了極度的痛苦抉擇之中。
他深知儒家的忠孝之道,明白應當回去奔喪守孝。
但他又想到自己在儒學上的追求尚未實現,若此時離開,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吳起在房間內來回踱步,思緒紛亂。
“回去,盡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不回去,或許能完成學業,實現抱負,讓母親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到欣慰……”
他自言自語道。
整整一夜,吳起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第二天清晨,曾申得知吳起未打算回去奔喪守孝,怒不可遏地將他叫到了學塾的正堂。
曾申面色鐵青,嚴厲地斥責道:
“吳起,你身為我的學生,怎能如此不孝?母親病逝,你竟不回去奔喪守孝,這是違背儒家大義的行為!”
吳起無奈地低下頭,聲音顫抖地說道:
“先生,我並非不孝,只是我還有未完成的學業和抱負。
我想透過儒學成就一番事業,讓家族榮耀,讓母親在天之靈也能為我驕傲。”
曾申大聲喝道:“荒唐!學業與抱負豈能成為你違背孝道的藉口?從今日起,我與你斷絕師生關係,你不再是我的學生!”
吳起抬起頭,眼中滿是無奈和痛苦,但他知道自己的選擇已無法更改,只能默默地低頭,轉身離開。
公元前425年的寒冬,吳起被曾申逐出師門後,在魯國的一間簡陋小屋中,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屋內僅有一張破舊的書桌和一盞昏暗的油燈。
吳起坐在書桌前,周圍堆滿了各種兵法書籍。他的眼神中不再有被逐出師門時的失落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堅定和決心。
每天清晨,當黎明的曙光還未完全照亮大地,吳起便已坐在書桌前,翻開兵書,沉浸其中。
他一邊閱讀,一邊在竹簡上做著筆記,不時停下來思考書中的戰略戰術。
有一天,他讀到《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是透過詳盡的情報收集,還是對敵方將領的深入瞭解?”
他自言自語道。
為了找到答案,吳起開始查閱更多的兵法典籍,不斷地對比和分析。
夜晚,當整個城市都陷入沉睡,吳起依然在油燈下研讀。他的雙眼佈滿血絲,但神情專注。
有時,他會為了一個戰術問題而苦思冥想數日;有時,他會在腦海中模擬戰場的局勢,嘗試不同的作戰方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起對兵法的理解逐漸深入。他開始能夠將不同兵書的觀點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一天,他在研讀《孫子兵法》時,突然領悟到:“原來兵法之道,不僅在於戰術的運用,更在於人心的把握和局勢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