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25頁 (1 / 2)

周瑜想要採用的行省制,是元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年間確定的官制。它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

元代在全國共設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ldo;腹裡&rdo;,由中書省直轄。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代、清代所繼承。

行省雖然&ldo;軍國重事,無不領之&rdo;,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ldo;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rdo;。

如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幾無任官和詮調權,在這方面遠不如漢唐地方大員;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所收取的財賦行省必須執行上供中央與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懸殊比例規定,行省還有義務遵照朝廷的命令,額外提供錢穀,以彌補中央財賦支出的不足;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行使軍權,軍權掌握在中央的樞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對行省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典制,不能逾越。

周瑜設想中的地方官制,就基本和行省制相同,在名稱上暫時還是以州、郡、縣來命名,對現有的州、郡、縣要做比較大的調整。只是要想從現在的州郡制變成行省制,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官員銓選,則是整個官制的基礎。

周瑜知道,在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察舉制逐漸消亡,開始推行&ldo;九品中正制&rdo;。即在州、郡設大小中正官,負責按家世門第和道德才能,並博採輿論,從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評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級授官。

到了魏、晉時期,隨著門閥統治的加強,至東晉後此制弊端叢生,中正權重,品評隨意,世族門閥把持中正,控制選舉,至後期造成&ldo;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族無過進之路&rdo;。九品中正制已成為門閥統治的工具。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ldo;試第&rdo;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一千三百多年。

&ldo;學而優而仕&rdo;,有了科舉制度,世襲承蔭、門閥世家之外的優秀人才將會有一個在仕途上前進的階梯,而且,這個制度相對公平,可以不拘一格選出人才。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這些年來,周瑜在江東地區廣開學堂,培育了數以萬計的適學少年,並在秣陵修建了華夏大地最大的藏書院,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青年俊傑在此研修學習。

問題在於,這麼多的青年才俊如何能為朝廷所用?若仍舊採用薦舉制,恐有失公允。在周瑜看來,科舉制正是解決此問題的良方,唯一需要顧慮的,便是那些支援周瑜的世家大族們的反對,不過,周瑜也想好了應對之策,那便是少量地保留有世襲和薦舉制,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舉制,便是周瑜推行官制改革的三個目標!

第五百八十二章 科舉制度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