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
此地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八百里浩瀚煙波,名勝繁多,文人騷客途經此地,無不臨湖登樓,賦詩吟詠,留下許多不朽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時已是95年12月的最後一天了。
八百里洞庭湖水的盛漲,雖然沒有八月的熱烈澎湃,但張雲起抵達這裡時,在紛飛的大雪中,看見的雄壯景象未必就比千年前的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所描繪的差,汪洋浩闊,蒼茫無際,水天含混,融為一體,滋潤著廣遼的瀟湘大地。
他是上午九點到的。
第一站就是洞庭錢糧湖垸。
隊伍格外龐大,除了省裡面和地方上的領導,還有湘南水利服務中心,農業銀行湘南分行以及工大、湘南農大等多位領導專家。
胡憲峋揹著手走在前頭,一大堆專家學者圍著他打轉轉。
張雲起跟在後頭,除了劉民生和農分行行長王明輝,在場應該沒有認識他的,要不是胡憲峋偶爾會和他聊上兩句,大機率把他這麼一號小年輕歸類為保衛人員了。
說起來,張雲起記得上次來洞庭湖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這時的洞庭還有些許原汁原味的意境,千里煙波浩渺,在大雪當中蒼茫無際,時有大浪湧起,彷彿在雲海間翻騰,只是相較於眼前的詩情畫意,張雲起心裡想的是這幅景象背後意味著什麼,胡憲峋在95年的最後一天來這裡調研的深刻意味是什麼。
張雲起來之前是特地瞭解過的。
他知道,洞庭湖作為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是名副其實的長江之腎,生態溼地,也是湘南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糧油、水產和養殖基地。湘南地區能夠連續四十多年水稻產糧位列全國第一,洞庭湖居功至偉。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中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致使長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湖區泥沙大量淤積,蓄洪和瀉洪能力減弱,湖床和水位不斷抬升,湖面面積急劇減少,一百七十年來,洞庭湖已經從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縮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止至1995年的最後一天,洞庭湖的水面面積已經下降至2625公里!
在79年的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密集,洞庭地區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開發也進去了加速階段,但也破壞了自然環境,水土流失嚴重,各類水患頻發,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初步估計,洞庭地區每年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150億!這可是1995年150億,甚至遠遠超過了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江川這一個地級市的國民生產總值,極為誇張,嚴重影響了湘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
根治水患,推動農漁業集約化現代化,恢復溼地生態功能,實現洞庭湖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今年年中的時候,胡憲峋陪同朱副總考察洞庭時,副總就明確指出:“洞庭湖的發展要有一個長遠規劃,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復到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其次要在沿湖以外的地方規劃幾個城市,把基礎設施逐步建設好,然後一年一年把人往裡搬。圍著湖的幾個大城市,將來就是旅遊城市。”
至此,洞庭湖專案規劃辦公室成立。
代號4350工程!
即透過移民建鎮產業規劃,移民新建城鎮規劃,洞庭湖區三大城市以及新建城鎮的生態規劃,交通規劃與防洪規劃等等,推動二十多個堤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