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找到明朝的機器然後照著改。這種棉布織機相對還好,不像絲綢提花之類的技術那樣是暴利,所以買來應該不算難。
“棉布還有個好處,就是織造的工藝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繼續說道:“它不像絲綢那樣,對於專業性有特別高的要求,導致大家不好學;但也確實有技術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潤,可以實現較好的收入。總之,是個恰到好處的行業。”
“如果發展完善,原料供應和銷售都能暢通,人員也訓練合格,理論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所以,如果要進行生產,自給自足的話,紡織就是個好選擇了——種植業太依賴體力,婦人從事耕種效率並不高。而紡織正好也是個大宗專案,適合組織大量人員,集中進行生產。”
王大喇嘛給其他幾人看了看郭康的演算。眾人紛紛表示贊同。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機器,還遠達不到手工業時代的高峰水平。
按後世研究者計算,在清朝中後期,一個從事棉紡織的江南婦女,每個勞動日的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農夫日收入的80%了。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研究者還找到了公社時期,松江縣婦女的勞動報酬記錄作為對比。哪怕在這個用政治運動和行政命令,強行追求男女在生產力上平等、同工同酬的環境下,從事相同農業生產的婦女,每日報酬也是男子的80%。
當然,紫帳汗國這邊,農業的生產效率也不如東方,所以大家都縮水一點,結果上可能依然差不多。根據他的估算,接近成年男性勞動力的收入水平,是有希望的。
而且,這份工作的上限也遠不止於此。
到清朝後期,從事耕作的農夫,每年工作大約30天左右。而從事棉紡織業的農婦,平均一年有00多天在織機上工作。這個時間長度,已經算是比較“職業化”了。
這00天的報酬換算成糧食,按當時價格,可以供1.個丁壯吃一年;如果為了生計所迫,拼命加班,一年工作360天,則可以供養.8個人。而時人自己的說法也算如此:按當時官員奏摺裡的記錄,紡織業者“一人一日之力,其能者可食三人,次亦可食二人。”
而在布價比較高的時候,織婦的收入甚至比農夫都高。在貿易興盛期,雙方都幹滿全年的情況下,同樣是受僱幹活,替人織布的婦女,工資能比從事農耕的長工高出30%。
所以,不管是收入,還是職業化的水平,這個行業都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本章完
喜歡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請大家收藏:()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