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武備技術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現在這年頭,要維持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其實比過去更加困難。這幾隻常備軍,就都是吞金獸級別的存在。
最直觀的區別,就是人數。
像之前凱旋時走最前的“巴西爾之錘”,名義上是個戰團的編制,實際上卻遠遠不止。他們因為要從事攻城任務,所以總是會儲存和攜帶數量巨大的器械、彈藥,而相關的工作,都需要大量人手。
名義上,他們有八個百人隊的步兵,但為了完成攻堅任務,這些步兵實際上都只是一線的突擊力量。
其他戰團裡,一個百人隊可能只帶一個較為便攜的車弩,提供更遠端的重火力——在戰場上,這就能壓縮敵人的行動空間,提供不少戰術選擇上的優勢了。而且,這東西相對而言也不難使用。百人隊自己分出來幾個士兵,再召集幾個後勤人員,就能進行日常的簡單維護。至於遇到需要大修的時候,丟給戰團來解決就行了。
但巴西爾之錘的百人隊裡,帶的就不是這種蠍弩級的武器,而是正經的弩炮和拋石機,用來壓制堡壘後的敵人。武器多了,日常運作需要的人員數量也得增加,甚至得把本來是戰團負責的一部分維護、檢修職能,也下放到百人隊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武器變大、各種圍繞武器的職能變多之後,需要的駝畜也增加了。這些牲口,不但難伺候,也遠比人更加能吃。所以,為了維護駝畜隊,又得增加一批專業人員……
就這樣,本來只是升級下火力,但軍隊編制內部,卻牽一髮而動全身,導致整個隊伍的規模都得迅速膨脹。對此,也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減少一線步兵的比例,要麼增加整支隊伍的編制規模,把這些人都塞進來。實際上,大家都普遍選擇後者。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尷尬之處:一方面,新的軍械和裝置,確實可以提升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但另一方面,這些花裡胡哨的器械,卻並沒有戰場上一錘定音的效果,大部分戰鬥,還得投入士兵,一刀一槍地去打。所以,掌管兵員安排的百戶們,往往不願意減少一線步兵的人數。
按照經驗,七八十人是個“正好”的水平,這一點倒是從古典時代開始,就沒怎麼變過。
人再少的話,百人隊的“韌性”就會顯著下降,很多工都沒法執行了。
理想中的戰團百人隊,大概有七八十個正規步兵,還有三分之一,也就二三十個隨行的輔助人員。而實際上,因為時代發展,後勤壓力有增無減,後勤人員只會比這多,不會比這少的,有些都能到一半左右。
而“巴希爾之錘”這種,乾脆得超編一倍以上:除去那幾十個一線的重灌步兵,還得有兩三個武器小組,每組算上使用者和維護人員,都得多出來將近十個人。還有馬伕、做炮彈的石匠、修理武器的木匠鐵匠,還有給他們打下手的各種工匠學徒……一個百人隊,能塞進小二百號人,後勤人員比士兵多,都是正常的情況。
普通的戰團,只有一個工程人員組成的百人隊,但他們這邊有五個:一個是挖地道的,一個是管火藥的,一個是負責弩炮的,還有兩個是負責各種火器的。這種“百人隊”,已經只剩下名字還是“百人”了,實際上連編制方式都不太一樣,只是表明自己的級別而已。
像那個負責火器的百人隊,就管理著十幾種武器,不少在其他人看來都奇奇怪怪的,也就他們這些專業人員能玩的過來。
運輸這些武器,同樣是技術活,普通的馬隊,不一定乾的來。所以他們自己就有自己的馬隊和運輸、管理人員。畢竟,他們運的都是火藥之類的東西,抓些斯拉夫人幹苦力,便宜倒是便宜了,也不佔用編制名額,但他們哪天尋思了下,決定拿這些不認識的黑色顆粒整點活,那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