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之前,法國只有大概五分之一的人會用法語,十分之一的人能熟練使用。為此,國民公會進行了討論,有人藉此提出,國王才是這種方言林立的“巴別塔”現象的罪魁禍首。所以,民主制度下,誰還堅持方言,不說法語,就是對國家的背叛,需要嚴厲懲戒。在這種定性下,法語的推廣很快透過一系列法令展開了。
這樣做的底氣,來源於長期的積累和歐洲地區最強勢的中央力量。早在瓦盧瓦王朝時期,國王就下令法語是國家的標準語言。到17世紀初,黎塞留開設了法蘭西學院,而它的最初目標,就是對法語進行規範。
1670年,法國出現了歐洲第一部批次印刷的《法漢詞典》。又過了4年,標準的法語詞典也製作完成了。18世紀初,路易十四還專門聘用了一箇中國人編寫漢語語法,後來乾脆連《康熙字典》都引進了。至於為什麼喜歡參考中國人,相信中國人自己是最清楚的……
因此,哪怕之後不斷改朝換代,王國、共和國和帝國你來我去,統一法語的目標也一直沒改變過。
在啟蒙思想的推動下,很多人更是認定,一個自由的民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因為方言的存在會製造隔閡,產生特權,讓公民之間產生不平等;還會阻礙人民接受知識,讓法蘭西民族陷入愚昧和混亂。所以,這些方言都是必須消滅的。
至於哪些語言是法語方言,像南方的奧克語、布列塔尼的凱爾特語這種,到底是方言還是獨立的語言,法國曆代政權也不去區分。在他們的標準下,只要在法國內部,連德語和義大利語都可以是法語方言,所以大家根本不在乎。
這個認同甚至超越了政治傾向。大革命結束之後,帝制政權和之後的復辟王朝,也一樣在推廣法語,並對地方區域重新劃分,打破方言的勢力範圍。一直到1世紀,法國都拒絕加入歐盟關於保護地方和民族語言的條約,因為法國官方就不承認有其他民族存在。
就算這麼做,其他人也拿他沒辦法,因為法國常年是歐洲一霸,它不欺負人家就不錯了,誰還去借著這個問題挑釁它。
即使二戰後,它都是歐洲靠前的大國,自然可以不在意。哪怕法國依然聲稱阿爾薩斯地區的德語也是法國方言,語言學家也沒法對此做什麼。
但希臘人,顯然是沒這個本錢的。
本章完
喜歡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請大家收藏:()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