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99章 產量 (1 / 2)

2008 年 11 月 1 日,化名為“中本聰”的匿名人士在一個秘密討論群“密碼學郵件組”裡釋出帖子,表示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電子貨幣系統,採用完全點對點的形式,無需第三方信託機構。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白皮書,詳細闡述了比特幣的設計原理和工作方式。

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臺小型伺服器上挖掘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並獲得了 50 個比特幣,這被視為比特幣的初始產生。

中本聰這個匿名人士的身份一直是一個謎,即使後世李宗良也沒得到中本聰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的確切資訊。

當然比特幣剛剛誕生,李宗良肯定沒法從上面獲利,他的目的是從現在開始準備一批礦機,直接開始挖比特幣,然後囤起來,等著後續比特幣暴漲後的幾個階段進行高拋低吸的操作。

初期的比特幣是很好挖的,普通家庭電腦就可以挖礦,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當時挖礦難度從“1”開始,在這一年裡,挖礦難度相當簡單,但因為難度不能低於 1,所以這個數字一直沒有變化。

因為電腦硬體的不同,出新塊區的速度也不同,挖礦速度也就有快有慢,快的不到一分鐘就能挖一個比特幣,慢的一天也挖不到幾枚比特幣。

不過2009年全年平均下來一個區塊的出比特幣時間大約是 20分鐘,一個小時一臺普通的電腦能挖三枚左右,電腦一天24小時不停歇的工作可以挖72枚。

早期的比特幣,參與在網上挖礦的人非常少,而且電腦算力很低,所以相對來說更容易挖到比特幣。

早期比特幣每個區塊的獎勵較高。初期每個區塊獎勵 50 枚比特幣,大約每 10 分鐘產生一個區塊。

每日產量按照每 10 分鐘產生一個區塊,一天(24 小時)理論上可產生 144 各區塊(1440 分鐘÷10 分鐘\/區塊)。

所以 2009 年剛誕生時,一天理論上能挖出的比特幣數量為:144 個區塊x每區塊 50 枚 = 7200 枚,一年365天也就是365x7200=枚,4年的產量就是x4=枚比特幣。

之後大約每四年減半一次。下一個四年的比特幣產量也就是÷2=枚,再下一個4年的產量就剩下枚,由此類推,比特幣的出產量越來越低。

每四年挖到一個區塊所需獲得的比特幣與 之前的四年相比數量少了一半,而區塊產生的時間不變,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挖比特幣,而爭搶算力,導致個人礦工越來越難挖到比特幣,從而導致比特幣的價值越來越高。

而且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比特幣的總量是由其創始人中本聰在設計之初就透過演算法明確規定。

總數為2100萬枚,後世的李宗良知道比特幣已經歷了三次減半,全球礦工累計挖出了約 1880 萬枚比特幣,約佔總量的 90%,還有約 220 萬枚比特幣等待被挖掘。

按照後世的挖礦速度和減半週期推算,最後一枚比特幣預計將在 2140 年前後被挖出。

現在李宗良的目標就是趁著現在容易挖到比特幣,先在第一個四年裡,儘量多挖一些比特幣放著,坐等後世的暴力升值。

畢竟前期的投資只是電腦礦機和電力成本,這些相對於後世的收益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李宗良的老家有著核電站,水電站和火力發電站,電力充足富裕。而且他老家的縣城就有一個小型水利發電廠,還是早些年建的,現在因為核電站,火力發電站的不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