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戰後第七天,幾十個被俘的軍官,被完完整整送了回來。
投降意味著失節,是大過死亡的恥辱。這一約定俗成的規則,在漢字文化圈是通用的。
對安南朝堂來說,這些人應該被立即處死,傳首各地。
可是,他們又需要從這些人口中,瞭解那些海寇的各種情報。比如來源、成分、目標、訴求之類。
而安南大臣們也沒有失望,這些被俘的軍官,的確帶來了很多他們之前不知道的資訊。
其中,就有一封書信。
書信以漢字寫成,朝堂之上,人人都認得。
這封信可以說中規中矩,前半部分,怒斥安南人數典忘祖,割據叛亂,荼毒生靈,魚肉百姓。以及這次戰犯裁決的詳細過程。
中間一部分,主要是說“蘭芳共和國伯理璽天德”“威武大將軍”朱壽,意圖弔民伐罪,解救黎民蒼生。
最後一部分,則講的是讓安南朝堂派人前去議和,否則有“亡國之禍”……
在阮太后許可下,這封書信被宦官以安南話全文念出。
儘管語法有差異,但如高麗語一樣,安南語中的漢語藉詞太多,精通雙語的人可以毫不費力地瞬時翻譯。
聽完這封恐嚇信,安南大臣們傻眼了。
“蘭芳共和國,聽起來似乎是個國,但其國在何處?”
“老夫熟知萬國坤輿,從未聽說有名為‘蘭芳共和’者。”
“那‘伯理璽天德’,又是何物?是官職,還是什麼東西?”
好在威武大將軍朱壽在他們理解範圍之內,不過一聽朱這個姓,不少安南人本能地產生了不好的聯想。
“不用糾結細枝末節,既然賊寇要議和,那就派人去探探虛實,同時做好軍事上的準備。”
“賊人火器雖然犀利,信中卻是色厲內荏,料想其兵力有限,如果只求錢財,我等再商議。”
最終,仍是太后一錘定音,安南禮部、兵部派出一干人馬,去海防和朱祁鎮討價還價。
……
俗話說:“匪過如梳,兵過如蓖。”
隨著安南討伐軍的潰敗,朱祁鎮手下的冒險家們,徵集的網路越來越密。
新成立的安南新附軍也參加了行動。在這些專業帶路黨的指引下,徵集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徵集的目標很明確,金銀、糧食、牲畜、錢幣、以及各種銅器。
安南與大明相似,城市有鐘鼓樓。廟宇多銅鐘、銅像。民間用銅錢,照銅鏡,敲銅鼓。達官貴人多藏有青銅鼎等各類銅器。
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徵集的目標。
每一天,都有牛車與馬車,將搜刮來的,包括銅錢在內的各種銅器彙集到一起。
隨後,這些銅器被融化,澆築到一個個事先準備好的鐵模當中,被鑄造成各種口徑的火炮。
一口大鐘,一尊銅像,足有幾百到幾千斤,極端一點的永樂大鐘,足有46噸。
而一門火炮,12磅拿破崙炮,炮身僅重556.57公斤公斤,連炮架算上,也不過1109公斤。
至於6磅炮,炮身僅重389公斤。
裝備軍艦的32磅長管艦炮,也才2500公斤。如果是犧牲射程的短管卡隆炮,重量甚至不到長管炮的一半。
可以說,安南里隨便一座銅像、隨便一個大鐘,至少可以變為一門帶炮架的12磅陸軍野戰炮,或者32磅海軍卡隆炮。
當然,炮雖有海陸軍之分,眼下朱祁鎮卻並無專門的風帆戰列艦。大口徑的長管火炮雖然笨重,卻一樣可以搬到陸地上。
明末清初大殺四方的紅夷大炮,很多就是歐洲的12磅艦炮。
除了對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