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是出於對普魯士的惱怒,各國出奇的都同意了,甚至威廉四世也沒有拒絕。
於是在1870年20日,泛普魯士9國竟然組成了2支由各國數量不等的軍隊,其中由英國、荷蘭、丹麥、瑞典、西班牙、比利時組成的出現在了布洛涅港。
另外8000軍隊由瑞士的伯爾尼進入法蘭西帝國的中部東端的沙隆。這支軍隊由瑞士、奧匈、沙俄組成。
後者在夏爾政府的帶領下,並在1870年1月30日前,抵達了巴黎東南部的默倫市。
國際社會的插手,普魯士自然進行譴責了,不過由於之前普魯士不甩各國的做法讓人惱怒,而且現在是普魯士作為入侵一方,因此普魯士的道德上站不住腳,因此沒人理會它。
到此時,威廉四世知道,普魯士接下來一定會選擇談判。
俾斯麥是聰明人,他明白進攻的已去,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各項籌碼進行談判,才是智者的行為。
不過,俾斯麥的手段,還是讓威廉四世感到震驚了。
1870年2月1日,正當國際各界都以為普魯士會在各國的壓迫下進行妥協的時候,普魯士竟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阿道夫.梯也爾簽署《法蘭克福條約》,兩國並同聲譴責且不認同巴黎政府鎮壓巴-黎-gong-社de起義。
原來,在南方阿道夫.梯也爾總統領導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暗中支援下,歐仁妮皇后和夏爾首相所在的巴黎竟然有人發起了起-義。但是在國際援法聯軍的眼皮底下,夏爾首相竟然出動軍隊進行鎮壓了。
據說被活活打死的學生和示威者超過500人,被打傷超過2000人,這一事件頓時被阿道夫梯也爾以及俾斯麥的支援下急劇的在全球傳播開來,當然資訊的傳遞是以法蘭西帝國負面為主。
國際社會不少民間組織要求巴黎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進行徹查真相,給這些巴黎的學生和受害者還公道,似乎這一刻,風向變了,不少人指責的物件從普魯士兵=轉向了法蘭西第二帝國。
威廉四世見此,不由的會心一笑,果然,俾斯麥不會束手就擒啊,不過這反擊,真的不錯。
如果在後世人-權滿網飛的時代,那就更加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