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柷(892年10月27日-908年3月26日),即唐哀帝,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
天佑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
李柷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皆由朱全忠(朱溫)決策。
朱溫為了進一步控制朝廷,大肆誅殺皇室宗親、朝中大臣和地方藩鎮勢力。
天佑二年(905年),朱溫在白馬驛殺害裴樞、獨孤損等三十多位朝廷重臣,史稱“白馬之禍”。
這一事件使得唐朝朝廷的勢力更加衰微,朱溫的權勢達到了頂點。
天佑四年(907年),朱溫逼迫李柷禪位,唐朝滅亡。
朱溫稱帝,建立後梁,改元開平,封李柷為濟陰王,遷居曹州。
開平二年(908年),李柷被朱溫派人殺害,年僅十七歲,葬於溫陵。
……
趙昺(1271年或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男,漢族,臨安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趙禥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母親是俞修容,宋朝第十八位皇帝,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
趙昺生於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年),或鹹淳八年正月十二日(1272年2月12日)。
鹹淳十年(1274年)四月,他被任命為左衛上將軍,進封永國公。
七月,度宗去世,趙?即位,是為宋恭帝。
年僅三歲的趙昺被授為保寧軍節度使,並封為信王。
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在元兵入杭前夕,宗親請求二王到達閩廣地區坐鎮。於是趙昰被封為益王,趙昺被晉封為廣王。
在楊亮節、楊鎮的護送下,他們到達了婺州(今浙江金華),後輾轉溫州、福州。
德佑二年臨安陷落,宋恭帝趙?宣佈投降、退位。
大臣則擁立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則被推為副元帥。
同年五月,趙昰在福州登基,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並封廣王趙昺為衛王。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十二月,趙昰、趙昺等人逃到秀山,又因元軍的追擊逃往碙洲(今廣東湛江硇洲島)。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趙昰去世,眾臣立趙昺為宋主,以陸秀夫為左丞相進行輔佐。
五月改元祥興,並升碙州為翔龍縣。此時陸秀夫、張世傑認為碙州不安全,便把行朝轉移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並升廣州為翔龍府。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十四日,元軍將領張弘範兵追擊到了崖山,張世傑也做了迎戰的準備。
他用大繩子把千艘船隻連在一起,以達到“當元軍進攻時,船隻不動”的效果,同時在船上放茅,上面敷厚的膏脂,以便順風時放火燒船。
還要求在船上也塗一層厚溼泥、縛上長木,使火燒不到船隻上。
二月,李恆從北面開始進攻,張世傑率領部隊迎戰。
等到中午漲潮時,張弘範又從南面進攻。
此時宋軍兵士過於疲憊,戰鬥力下降。
在船旗幟倒下後,翟國秀和團練使劉俊等人投降。
張世傑見狀便派精兵接趙昺等人,打算一同突破重圍。
但陸秀夫認為無法逃出元軍的包圍圈,便拒絕了張世傑的建議,揹著八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跳海自殺,楊太后得知後,也赴海身亡。
不久張世傑也自溺而死,至此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