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我開始留意許多此前從未注意過的細節:部分博古學家一直認為博納羅蒂的「雕塑語言」中暗藏著同性之愛的傾向(從前我一直覺得這是無稽之談);我們知道博納羅蒂寫過一些愛情詩,但在生前從未公開發表過它們,這些詩的原稿都是人們在他死後從美第奇宮中發現的;洛倫佐的獨子、後來成為教皇的朱利奧美第奇(人們對他血統的爭議延續至今)對博納羅蒂的深厚情誼,似乎比起門客而言,他們的相處方式更像親人;當然,還有沒人可以忽略的——喬萬尼與洛倫佐葬在美第奇家族禮拜堂中的同一個墓室裡。我曾以為這是大貴族向藝術家顯示恩寵的方式,畢竟洛倫佐的祖父與大名鼎鼎的多納泰羅也是這麼做的。但在我看過這些信之後,當我再度走進這間墓室(這已經是佛羅倫斯頗受歡迎的景點了),我會忍不住想,洛倫佐的壁棺是否顯得過於寬大了——在並排而列的兩具石棺中,是否有一具是空的呢?
我開始想像,在他們的青年時期,激情是如何震動了他們的生活,他們又是如何秘密地相依為命,歲月的枝椏如何緊密交纏,直到有人先行死去。博納羅蒂活到了八十二歲,這在那個時代是罕見的長壽。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各地君主對他的邀約也從未停止;但是從聖歷八十六年開始,他就再也不曾離開佛羅倫斯一步——要知道當他年輕時,他一直是藝術家中的漫遊者。這畫地為牢的四十年至今仍是學者們探討不休的謎,但我想我已接近了答案:正是在這一年,洛倫佐美第奇去世了。
也是在這一年,博納羅蒂開始了他最後的工程:洛倫佐一世的陵墓,包括壁棺上的群雕與一座美第奇大公本人的半身像,人們打量這座以古典神話為主題的華美的陵墓時,他們會說:這是古典主義的再生、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倒影,又或者是其他什麼「主義」、「學說」的產物。但當我看著壁墓兩側排開的泣者像,我感受到了那股巨大的、無可彌合的痛苦之裂,哪怕時隔三百年,仍能在觀者心中傳來清晰的回聲;我看到的是一段愛情故事的紀念物,由主角中的一位親手鑿成。你不能將它稱作終點,主角們彷彿只是在此休息,投入了永恆睡眠的懷抱。
最後,我必須要提醒未來的讀者注意那尊洛倫佐的半身像——這是我們已知的唯一一座出於博納羅蒂之手的真人塑像。透過他遺留的書信,我們知道他曾拒絕過許多為真人製作雕像的訂單,許多顯貴因此認為他十分傲慢,「眼中沒有世俗之人」——然而相信看到這裡的你已和我一樣觸控到了另一個更浪漫的解釋。與墳墓的其他部分不同,這尊塑像在將近四十年後才終於完工,由於完成數月後這位偉大的天才就已離開人世,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還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件作品。但即便相隔了如此之長的時間,透過他曾經的弟子、美第奇家族後來的重要臂膀皮蒂·裡奇在日記中的記載,我們知道,這座塑像與年輕時的洛倫佐大公極為相似,幾乎到了栩栩如生的程度,讓人不禁感慨雕塑家非凡的記憶力。
時至如今,它仍常常作為洛倫佐一世的標準像出現在許多書籍的封面上。它無疑是很美的:許多人認為它的美會使觀者感到愛與敬畏,彷彿「洋溢著光和靈」。不同於傳統墓雕雙目緊閉、雙手交叉的姿態,這座塑像的神情與體態都十分自然,彷彿雕塑家只是摘取了公爵生活中一個微小的片段,將它塑造成了永恆。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一個人將另一個人銘刻下來,駐守在故事的發生地,永遠存在,永不老去——就像一個奇蹟。
而我已經知道了這個奇蹟的秘密。
aor vcit onia
【全文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