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官方釋出,也不知道真假。而現在,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已有數座安全城市建起了這樣的大壩。
婁雲城的阻水大壩建在城東郊區,從北到東,再從東到南,藉助丘陵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第一階段建設。
這樣的大壩和水站大壩不同,不需要那麼複雜的工事,主要起到保護城市和阻隔水線的作用——所以大壩又被這裡的民眾稱為安全牆。
大壩建造初期,婁雲城和東面遭受水災的城市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當時有人提出這個防禦建設時,遭到了很多人反對,但最終建設計劃還是被透過了。
事實證明,這樣的阻水大壩非常有建設必要,隨著時間過去,水位一點點的上漲,如今已經淹掉了整個三口省,來到睦洲省。
睦洲省東面大片的低海拔區域已經沒入水中,大概三、四天前,水線已來到婁雲城東郊。
站在東面的大壩上,已經能看到外面大片的水域。
原本建在丘陵之上的內陸城市,如今竟有種臨海城市的錯覺。
而在這座大壩之外另有幾處收容所,原本已經沒什麼人了,但隨著睦洲省被淹,周圍其他城鎮的難民轉移而來,這些收容所里人再次多了起來。
官方把這裡當做了難民進安全牆之前的臨時中轉站,附近城鎮被困獲救的災民也會先安置在這裡。
一些安撫、登記和排序分配的工作都會在這些收容所完成,之後再由官方統一安排轉移入城後的去向。
去外地打工的婁雲城人只要出示證件和房產證明,很快就會安排入城。
其他的難民,有親友的查實後投奔親友,有條件的自行租住房子或花錢去住酒店賓館,錢不太夠的有官方指定的幾個可以拼租的小區,什麼都沒有的則需要完全聽從安排入住安全牆內的官方收容所。
官方收容所自然有各種不便,同時人滿為患,但好處是大通鋪住宿不要錢,且每天可以免費領一次食水。
現在的免費食水也不像從前綏城避難所那樣豐富,基本是一袋麵包配300l水,或者一包泡麵配300l水諸如此類。
大壩之外的這幾個收容所,就是舒馥這次計劃的目的地。
方法一,木筏在靠近婁雲城東郊時,在水道里尋一個無人且較偏僻的被淹建築,藉著建築收起木筏,然後把自己打扮成難民,放出充氣船,自行手劃去牆外收容所,完成打卡。
方法二,同樣的方法收起木筏,然後原地撥打救援電話,等待官方的衝鋒艇帶上她,去牆外收容所,完成打卡。
第一個方法的缺點是拿出來的充氣船在眾目睽睽之下不一定收的回去,且手劃上路,槽多無口。
第二個方法去收容所時更安全省力,但肯定需要等待,可能會影響她打卡的時間。
舒馥想了想,很快有了決定,先施行方法二,定下等待最晚時間,如果在計劃時間內救援還沒到,她就放出充氣船,自行去收容所,總不能一直耗下去。
唯一慶幸的是,今天雨停了,她查詢了過往的天氣變化,睦洲省這裡雨停的天數的確比綏城要多,暴雨機率也沒有那麼大,她今天還是挺走運的。
定下方法後,就是尋找適合的建築靠岸,這需要她比對水道圖和電子地圖。
幸好現在有了網路,檢視某處建築情況時可以更加細緻,甚至還能上網搜一下建築原本的情況和現狀。
上午十點四十分,舒馥的木筏拐進一處水上建築破損的口子,靠著另一處牆體完好處停泊。
這處建築位於水道正中央,從前是個農家樂,依著魚塘而建,地勢較低,看模樣被淹已經很久了,完全看不到倖存者的身影。
這附近水域的深度大約在七到八米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