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噴”式的發展。
到了那時候,咱們已經遙遙領先。
就再也不必擔心技術外溢,而被別人在後面追趕了。
……
在談到這個第四代蒸汽機時,王徵對王昊道:
“咱們一共製造了6臺這種蒸汽機,只有三臺透過了試車檢測。留了一臺在這裡做分析實驗,另有兩臺已經安裝到了載員達250多人的廣船之上。
那兩艘安裝了第四代蒸汽機的廣船,原來的船速只有6節左右,現在,在單獨使用蒸汽機驅功的情況下,其船速達到了13節。”
(備註在王徵的這番話中,談到了“節”這個單位。這個單位也是王昊規定的,即:一節=1海里\/小時=1.852公里\/小時。)
船速比原來增加了兩倍多!
但隨後,王徵又道:
“在製造工藝方面,咱們已經有能力製造更大的第五代蒸汽機了,但是咱們卻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大問題就是材料的問題。
一些轉動件和滑動件,需要更好的材料才能維持效能的穩定。否則,在試車時,我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過不了多久,轉動件或滑動件就會出現損壞。”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的問題。
這確實是個難題。
而且,也是蒸汽機發展的瓶頸。
聽了王徵的話後,王昊皺緊了眉頭,苦苦地思索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在後世,這些重要的轉動件和滑動件,都是使用合金材料的,有的是鎢鋼,有的是錳鋼,有的是鉻鋼等等。
可是,在這古代,到哪去找鎢鋼、錳鋼、鉻鋼?
不要說去找這些合金鋼。
現在連“鎢”、“錳”、“鉻”這三個字,都還不存在。這些都是19世紀後,才發明出來的字。因為鎢、錳、鉻這些礦物,要到19世紀後,才被科學家們發現。
王昊又不是學地質專業的,對這些礦物也不是很瞭解。
腫麼辦?
……
王昊在院子裡踱著步,一邊踱步,一邊想著怎樣改善材料的問題。
有些基礎的知識王昊還是知道的,比如說……我國是最早發現鎢礦的國家,也是鎢礦儲量最多的國家。
鎢礦分佈極廣。
王昊也記得幾個大型的鎢礦產地……比如說湖南,江西都有好幾個超大型的鎢礦礦脈。但是,王昊卻從來沒有去過那些地方,也不知道具體的礦脈地點。
這千山萬水的,到哪去尋找?
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
想了很久,才又找來宋應星。
問道:“宋老遊歷各地,可曾見過一種很堅硬的黑色礦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