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益州來說,最可能出亂子的就是南中五郡了,南中五郡包括牂牁(今貴州貴定東)、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雲南保山)、益州(今雲南晉寧東北)、犍為屬國(今雲南昭通)五郡之地。
據古籍記載,南中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定居有被稱為叟人、僚和璞人的不同族群,後來這些族群被統稱為夷。而從戰國時代開始,當地也已經有了許多漢人的足跡。特別是在公元前3世紀初楚傾襄王派大將莊嶠入滇平定西南之後,也有大量漢人進入當地並定居了下來,之後的武帝時期也曾大規模移民實邊。
因此,南中這片地域雖然面積廣闊,甚至超過了益州的北部地區,人口也有近兩百萬。但這裡部族眾多、長期處於夷漢雜居的狀態,風俗習慣與益州北部迥異,再加上地形崎嶇複雜、道路交通不便,一直以來朝廷對這裡都是一種羈縻統治的狀態,很難真正控制此地。
為了不讓南中出現變亂,影響整個益州的穩定,董璜班師前留下了兩個人負責鎮撫南中五郡。
一個是南中都督賈龍,本身就是益州大族的他對於南中地區瞭解頗深,也更容易和南中的漢姓大族進行合作。董璜給他留了一萬人馬,還讓他在南中地區推行茶葉種植、桑蠶養殖、開採礦產、推行農耕,進行政治統治、軍事威懾的同時推動南中的經濟發展,恩威並重讓南中夷漢百姓能夠安穩生活。
而另一位就是張魯了,董璜沒有給張魯任何官職,也沒有給他一兵一卒,只是幫助張魯改良了一下五斗米道,讓五斗米道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訴求,更容易被文化低下的南中各族百姓接納,同時刪除了其中一些比較低俗的部分。
然後就將張魯扔到南中去了,這也是董璜做的一個實驗,要是真的能從文化、思想上讓南中各族歸心的話,也就能用在羌胡、鮮卑的身上了,這可比用刀兵要好得多。
張魯到了南中後,向賈龍要了一隊護衛和嚮導,然後就馬不停蹄的開始向南中各族的酋長、首領們傳教了。
論打仗張魯就是個垃圾,但論忽悠,論傳教,這傢伙可是專業的,歷史上他就將漢中治理的很好,而且五斗米道後來也傳播的很好,雖然有後繼者的努力,但他打的繼承還是不錯的。
在張魯的努力,以及賈龍這個南中都督府實打實的讓利下,五斗米道很快就在南中地區傳播開來,不少夷族的首領酋長,都成為了五斗米道的忠實信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越嶲夷的高定元了,這位歷史上參與了南中叛亂的夷族首領,現在還只是一個毛頭小子,但因為他有勇力又是酋長的獨子,所以在部族中很有影響力。
當初賈龍和張魯到南中赴任時,高定元受父命代表他們的部族前往朱提拜見。對於漢人官吏,高定元其實是很不滿的,因為長期夷漢雜居而雙方文化上又存在差異,再加上漢人對於夷民文化和心理上的蔑視,像高定元這種對於漢人官府心懷不滿的夷族首領不在少數。
本以為這次前往拜見又會受一肚子的氣,沒想到新上任的南中都督賈龍意外的好說話,直接將每年的貢賦都定了下來,只需要繳納很少的丹、漆、金、銀就可以了,其他的物資,如茶葉、絲綢、水果、馬匹、玉石瑪瑙等都會由南中都督府進行收購,要是有官吏敢強取豪奪,可以向南中都督府報告。
這話聽在這些夷族首領的耳中,不亞於驚雷,貢賦少就算了,其他的物資還會進行收購?還會幫他們懲治那些不法官吏?這麼好的嗎?
這還沒完,賈龍還表示還會在南中地區開採礦產、修整道路,屆時可以僱傭夷民前來幹活,工錢和漢人一樣。只要夷族百姓願意歸順朝廷,安安心心的生活,南中都督府可以不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宜。
對於賈龍的話,各夷族首領們都半信半疑,不太相信會有這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