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將人分化成了工農軍三籍,這三籍是世襲而且無法更改, 而且地位並不怎樣。
王守仁和楊一清當年聯手第一輪賦稅徭役改革的時候,趁著軍隊規制和身份靈活化的東風,直接破除了這個桎梏, 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跟隨市場的需求和朝廷高昂的佣金去從事工軍二職。
路引的取消讓人口流動開始以幾何級的速度增長,各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日益繁多。
何況, 在吃飽飯面前,高低貴賤並沒有那麼重要。
隨著全國上下的思想學習興起,‘實業興邦’的思想已經在這接近五年的時間裡推遍全國, 當初設立工科大學的時候雖然還有許多頑臣反對,可是大部分人都已經懂了虞璁的核心思想,光是心得報告都寫了無數篇。
有軍權,有君權,多方利益集團還沒有穩固的情況下,想要扭轉這個格局實在再輕鬆不過。
虞璁不止一次的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黨爭殘酷的萬曆或者崇禎朝,真到了那個時候想要改革,恐怕會被文官集團吆喝著推下龍椅,搞不好性命都保不住。
這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工匠和技術的地位在與時俱進,人們都嚐到了改革的甜頭,哪怕略有微詞也無法阻止大方向的改變。
而第二個問題,就更加殘酷。
那就是,需求。
比如說轉向輪這個東西,到了明朝都沒有造出來。
貴族們坐車發現轉向不便,直接改坐轎子去了——有現成的腳伕,麻煩那麼多幹嘛?
可是當虞璁下令要造這麼個公交車出來的時候,別說轉向架,連連結車廂的生鐵軸承都被造出來了。
真的是技術問題嗎?
不,是低廉勞動力造成的需求問題。
中國相對於英國,人口更多,聰明人相對而言也會更多。
可是為什麼同樣是有資本主義萌芽,英國造出了蒸汽機,中國卻沒有?
問題就出在這人口上。
當人口紅利足夠的時候,技術是很難被自然規律推動的。
就好比日本在古代的某個時期,不給戰馬釘馬掌,而是用人力編織的草鞋,原因在於鐵製馬掌的成本,遠遠高於幾十人數百人的人力勞動。
中國本土的人力成本實在是太過廉價,根本沒有動力去需求這樣的技術。
每家每戶都能生能養,隨著如今經濟改革的腳步人口會進一步擴大。
要等待工場工廠和各種政府工程的推動帶來的需求增加,估計虞璁那時候鬍子都白了。
自然社會規律不能催生這個技術的誕生,可是他可以。
因為他是皇帝,是萬人之上的天子。
蘇公公鋪了宣紙,虞璁執了筆示意他湊近點看。
“這公交車,怎麼說也是馬拉的,中途要換馬休憩也很麻煩。”他低頭畫著猶如長蛇般的火車,把火車頭畫的栩栩如生:“可如果不用活物來驅動,而是靠煤炭呢?”
趙璜頗有種天雷轟頂的感覺,半晌都說不出話來。
陛下竟然聰慧至此!
“如今讀書和做工匠的人越來越多,遲早會有人手不夠用的時候——如果未來打仗募軍,現有的壯年男子恐怕也會被徵了去。”
虞璁鬆了筆,示意他看看這火車的模樣,不緊不慢道:“有這麼個東西,哪怕專門用來給朝廷輸送兵馬,也相當便利。”
“這——臣不知道做不做的出來啊!”
“誰讓你一年內就做出來了?”虞璁噗嗤一笑,在車頭的核心部位畫了個圈:“你先把這玩意造出來,再考慮車不車的事情——工科大學裡那麼多士子,儘管招呼著用。”
趙璜忙不迭的點點頭,又試探著問道:“蒸汽機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