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收入和溫飽情況都已經有明顯提升了。
自己的小本本上也記著,要充分利用煤炭,並且提升鑄造的工藝。
在中國古代,真正優秀的刀劍,都是鑄造出來,而不是像舌尖上的中國敲鍋那樣一下下敲出來的。
鑄造工藝可以為國家提供更加輕便、威力強大的火炮,也可以改善刀劍質量——如果後期工藝成熟的話,甚至可以把蒸汽機的原型零件都做出來。
可是重點就在於,鑄造不僅僅是有好的圖紙,或者來幾個牛逼的工匠,就可以輕鬆搞定的事情。
“趙尚書,你們工部現在,不要急著去做新的東西。”
皇帝把那朵花遞給了一旁的陸炳,深呼吸道:“朕需要你們……總結和研究一些東西。”
虞鶴站在他的身側,已經準備好了紙筆,準備幫忙記錄。
趙璜略有些意外的看了眼書記員虞鶴,嗯了一聲,久違的再次洗耳恭聽。
從材料、溫度、工序到燃料混雜比例,鑄造這件事情,就和化學一樣有無數的組合成果,正因如此,得到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去搞清楚,到底什麼是決定性因素,才能得的到這個結果。
對於中國古代的科技,人們眾說紛紜。
有的鼓吹明代科技如何天秀地秀陳獨秀,有的則抬出日本和歐洲的種種成果,並且拿現代的情況來‘打臉’。
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是中國和日本的實際情況。
從漢代甚至更早開始,中國人就要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雖然確實跟雲南還有苗疆那邊有爭亂,但更多的是去應對遊牧民族的騎兵。
在這種情況下,用日本人的那種長刀、武士刀,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
日本精鋼煉製的武士刀,更多的是平原上兩股部隊的對拼——明朝時期日本人有多少,少到幾千人互懟都是超大型戰役了,根本不能跟中國幾萬人對壘廝殺的慘烈程度相比。
而在這個時代,虞璁自己還專門去軍械庫和兵工廠視察了幾圈,他能明顯的感覺到,這些刀劍骨朵,核心要義不在於殺傷敵人,而是掠馬和穿甲。
所謂骨朵,類似於拉長了手柄的流星錘,但更多的在於一個槓桿上的猛擊和控制。
俞大猷所提議和改進的龍刀、大槊,都是為了儘快的把騎兵從馬上給刮下來,誰能佔據主場,不在地上亂滾,誰就贏了。
之所以前頭在草原上屢戰屢勝,就在於戰略視角的提升,提前的演練和危機情況的準備,包括訊號的傳遞等等,都遠遠高於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武士刀這種東西不適合中國式的戰爭,但是在錘鍊上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當年大學畢業旅行的時候,虞璁跟他姐專門去了一次日本,在姐姐到處逛藥妝店和手辦店的時候,他去專門看了一圈和武士刀有關的場館。
日本刀用鋼的出產率和產糧都非常低,而且技法原始、消耗龐大。
正因如此,武士刀長期是貴族才佩擁有的東西。
中國在西漢之後,主要採用的是炒鋼法來獲得鋼鐵的原材料。
但是日本本身沒有理想的高溫燃料——比如煤炭,他們只能用更加廉價的木炭,讓爐火不能達到一千五百度以上的熔點。
在這種低溫下,根本沒辦法讓鐵礦石完全融化,所以這種低溫冶煉只能造出來不規則的孔狀海綿鐵,但是這個材料在再次淬鍊之後,卻會展現更為驚人的,雜質極少的好鋼。
虞璁不是什麼過目不忘的神人,手頭也沒有百度來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比例和工序。
但是他能夠做到的,就是鼓勵工部加大投入對這個東西的研究。
趙璜聽得一愣一愣的,旁邊的虞鶴則是運筆如飛,寫的相當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