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抱有幻想。一直這麼猶豫了很久,都下不了決心,去對付那些江南士紳,總覺得還能拉攏一下。我覺得,這其實就是個政治失誤了。”
“拉攏江南士紳?”史惠貞好奇地問:“不罵元朝,不是為了拉攏蒙古人麼?我聽說不少蒙古人投靠他,參加他的軍隊。我覺得,肯定是為了拉攏這些蒙古兵吧。士紳能幹什麼啊。”
“那倒不是。”郭康指正道:“蒙古人更不喜歡元朝。他罵元朝,蒙古兵估計罵的比他還兇……”
“呃……”
“從漢朝的經驗看,當地豪強地頭蛇,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照顧。漢高祖進入關中的時候,藉助軍事力量,迅速壓服了當地,之後就約法三章,直接給平民減少負擔,很快得到了民心。之後的戰爭裡,秦地的人大量參軍,成了漢軍的骨幹,以至後人有議論說,楚漢戰爭就是把秦滅六國重新打了一次。”郭康解釋說。
“明太祖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軍事上的相對實力,可能還更強一些。元末能找到的平民人才,也肯定不至於比秦末還少。但漢高祖能任用各種出身的人,鉗制老貴族和地方豪強;明太祖卻做得很粗糙,經常一片一片的出事,只能在事後,用更加殘暴的手段強行彌補。我覺得,這一方面可能是性格差異,一方面也是在政治上,他沒有漢高祖成熟的緣故。”
“也可能是那些元紳真的有用吧。”史惠貞猜測道。
“有用的話更不能這樣了。這些人都是吃硬不吃軟,而且再軟也沒辦法啊。”郭康搖搖頭:“元朝對江南的管理,幾乎就是沒有管理。明朝再怎麼拉攏士紳,也不可能做到元朝那種程度了,所以,士紳懷念大元,也是理所當然的。”
“實際的結果,也是如此。你看看這些資料、史書,自然就知道了。”他站起身,從書架上拿出兩本書:“你看,要是你喜歡看書,懂得歷史,只要把這兩本一對比,就能看出很多樂趣了。有時候,讀書不僅有用,還很好玩呢。”
“這又是什麼啊?”史惠貞問。
“元明兩家各自編的元史的第一卷。”郭康把書放到桌上:“當然了,嚴格說來,他們都不能叫《元史》就是了。”
“怎麼說?”史惠貞確實有興趣起來。
“最早,是明朝想編一部《元史》。因為史書這東西,講究‘蓋棺定論’。編出來,等於宣佈這個朝代已經結束了。雖然元朝的殘餘勢力,依然到處都是——或者說,就是因為到處都是,所以才得趕緊想辦法打擊這些殘黨的合法性。從法理上,宣佈元朝已經結束了,就是辦法之一。”郭康說。
“所以,明朝剛建立,就開始著手編寫《元史》,而且明太祖都親自出面,天天催,想要幾個月內就儘快完工。但編書的人,本身就有大量元朝遺老,對明朝根本沒有什麼好感。時間緊,加上大家不情願,導致這書的質量很差。”
“到後來,雖然書編好了,但因為矛盾日益激烈,甚至發生了參與編纂的人員叛逃爪哇的事情。而且,由於牽連人數眾多,就算嚴格處理,也沒辦法讓整個專案恢復正常,只能草草收尾。結果,就導致這書,各種意義上,其實都沒有編完。就算成書的這部分,也漏洞百出,甚至藏了一些,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地攻擊明朝的內容,實在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
“所以,嚴格說來,它不能叫《元史》,充其量只能叫《元史稿》。”郭康指了指其中一本:“就這個草臺程度,實在是沒法說。”
“原來還有這麼個故事啊。”史惠貞恍然大悟。
“你知道就行了,不要給明朝人亂說。”郭康特意囑咐道:“我倒不指望你能一下管住嘴,不過這個想說清楚,也是需要一些知識量的。你就記住,他們聽了這個,估計會不高興,就行了。”
“這也不難理解吧。肯定不想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