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闈,是對科舉制度中鄉試的借代性叫法。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由於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北直隸鄉試主考,萬曆只定了一人,另外一人由內閣選人補上,雖然不合規矩,但是也只能如此了。
第一場,照例是四書五經,沒什麼新意,出了個“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這麼一個有點“簡單”的考題。
這句話出自《尚書·文侯之命》,意思就是說,沒有老持承重的老臣在,這個國家我就不能治理了。
在《尚書》中,這是王在感謝那些老臣幫助他,而在今日…出了這麼一道題,可就不一樣了。
萬曆和朝臣的不對付,在大明可不是什麼秘密了,如今出了這麼一道題,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何呢?
以往考完第一場之後,大部分士子都會去放肆一把,消減心中的緊張,可是這一次,全都歇了…
京中也被這題目搞的草木皆兵,哪怕從宮裡出來運糞的那些太監,也會被塞了好多銀子打聽宮中的事。
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根本問不出什麼來。
第二場,是考申論,題目是:“君,可為,臣,可為,君為臣不為,臣要君為。”
得嘞…一大半人直接交了白卷,這題怎麼寫?
若說第一場可能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那麼第二場,所有人心裡都沒了僥倖心理,這是萬曆準備攤牌的節奏了。
果不其然,這場之後,天下士林群情激動。不過…也自然而然的分為兩派。
一派是保皇派,說皇帝為天下共主,九五至尊,一介臣子,竟然逼迫皇帝,這是大逆不道,這是要做董卓,要做曹操,要做霍光,禍國殃民。
另外一派則是實幹派,首先也是承認皇帝是天下共主,但是又說大明地域何止千萬,各方民情都與眾不同,皇帝知道的再多,也沒有辦法全都瞭解清楚,需要臣子為了社稷去勸導皇帝做正確的事。
就在天下沸沸揚揚的時候,鄉試第三場開始了,第三場是時局,題目是“和”。
只是一個單字,卻能解析出很多意思,當然了,最主要的意思應該就是君臣和。
若是這題目放在秋闈,應該很合適,可是這是鄉試,考試的人都只是秀才,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哪裡知道如何君臣和?大部分人都是胡亂寫幾個例子而已。
朱鎮這三場,一場比一場心驚,別人只是局外人,都感覺風雨欲來,何況他這麼一個身在局中的人呢?並且他不但在局中,還是關鍵的鑰匙。
秦霄的教學方式與其他人不同,給朱鎮鍛鍊的,自然也是與眾不同了,常人不會的,他會…常人不敢寫的,他能含蓄的表達出來,所以…朱鎮覺得,這次鄉試,他是能中的。
但是他現在還是不懂,這樣的題目,怎麼可能會有科舉舞弊?如果沒有,他下面要怎麼辦?沒有人告訴他。
九月下旬,皇榜出。
同一天,衍聖公突然開口,訴說臣不尊君,是為無恥,是忤逆之輩。
衍聖公,是士林的代表,是聖人後代,這句話,直接將爭吵一月有餘的事情,蓋棺定論。
也是同一天,北直隸應天府清河縣秀才朱鎮,敲響登聞鼓,訴說科舉舞弊,天下譁然!
………
乾清宮。
萬曆與秦霄對弈,今日不同以往,秦霄步步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