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璜收到了詔書,然後就立刻上表推辭了,封王這種事情畢竟是比較犯忌諱的,所以董璜決定要多推辭幾次。
晉王我不能要,名聲也不能丟,但我必須是晉王!
董璜上表推辭了,而這一切也都在劉協的意料之中,不就是三辭三讓嗎?我配合你就是了!然後劉協就將這事兒交給了朝堂上的公卿大臣們去負責了,雖然他已經認命了,但他也不想再親自寫一遍詔書了,扎心扎一次就夠了,“詔書的事情你們自己擬吧!擬好了我過目一下就可以直接下發了。”
這邊開始走三辭三讓的程式,董璜又趁著這個空檔忙起了其他的事情。自然不是建王宮、設服飾了,這些東西還是等正式成為晉王后再忙活吧!自己這邊前腳還在推辭,後腳就開始建王宮了,這不就跟趙匡胤陳橋驛兵變返回開封后,有個傻逼從懷裡掏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禪位詔書一樣嗎?
這種蠢事,董璜是一定要避免的,就差臨門一腳了,絕不能出亂子!
他現在忙的是處理漢室諸侯王的事情!
自從漢武帝推恩以來,劉氏諸侯王的勢力可以說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東漢王朝建立後,仍然實行封國制,所分封的諸侯王國數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大約20餘國左右。
諸侯王一般食封一郡,與西漢初期相比,其封地顯然大大縮小。東漢朝廷對諸侯王各種權力的限制甚嚴,如建武二十四年(48),劉秀特詔重申“阿附藩王法”,即繼續實行西漢的左官律、阿黨法及附益法等;規定諸侯王不得治民,王國設定的官吏,由中央直接委派,吏員也比西漢減少;諸侯王雖然有食邑權,但是到漢明帝時,甚至對所食租稅也加以限制,規定一年不得超過2000萬(租稅折成錢數)。
東漢王朝對諸侯王勢力的抑制,使之無力形成對抗中央的強大的政治勢力。終東漢之世,王國名存實亡,如郡縣一般。
東漢的侯國,根據列侯食縣或者食鄉、亭,可分為縣侯、鄉侯和亭侯,主要是對功臣、宗室和外戚的封賜。東漢朝廷對侯國的控制同樣很嚴。列侯在其封國,僅食租稅而已,政治上無實權,勢力更加衰弱。
因此,得益於東漢從制度層面上的限制,分疆裂土的漢室宗親們,不管是王還是侯,其實都沒什麼實權更沒有什麼勢力,根本起不到拱衛皇室的作用,和養的豬是沒什麼區別的。
在整個漢末時代,也就只有個陳王劉寵蹦躂了一下,然後就被袁術給乾死了。
按理來說,這些跟豬一樣的宗室對董璜也不會有什麼威脅的,但董璜對此有自己的想法。
明面上是不會有什麼威脅,但實質上這些漢室諸侯們,卻在實實在在的損害著他的利益!
因為董璜要做的不是革命而是禪讓啊!再加上他也不想幹出屠掉劉姓皇族,這種喪心病狂的事情,因此在禪讓之後他就要面對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數量龐大的劉姓諸侯們該怎麼處理呢?
歷史上曹魏篡位後是怎麼做的呢?就是全部接收了,只是把爵位給降了,聽上去好像很寬容,但在董璜看來這就是傻叉行為!
因為這些人的爵位是降了,但他們依舊擁有大量的食邑啊!加上曹魏自己的宗室和列侯們,這被瓜分出去的食邑數量,在一開始可就比正常王朝多了一倍啊!
而且經過了多年戰亂之後,北方的人口本就損失了大半,現在又攤上一倍的食邑數量,加上世家大族隱藏的部曲,那曹魏的戶籍上還能剩下多少人口,為曹魏提供多少錢糧賦稅和兵員呢?
這不是變相的在削弱國家利益損害自己的實力嗎?那些人口和賦稅將來可都是自己的啊!不管是多少,都不能讓別人佔便宜啊!
董璜可不想幹這種傻事兒,現在因為推行均田和府兵制打壓世家大族,世家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