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樂文小說網>遊戲競技>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第三百五十三章 反原教旨規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五十三章 反原教旨規劃 (1 / 2)

郭康想了想,覺得這麼說的也有道理。

如果不承認異教徒的善舉與信徒的善舉相同,那麼就等於認為有不止一個善的來源,而且有不止一個主宰者存在。對於一神教信徒來說,這是更不能接受的。

所以,哪怕對方信仰其他神,乃至信奉多神教、不承認一神教的基本規則,信徒自己都得堅持這份信仰,認可對方的貢獻。否則,教義本身就出問題了。

從歷史上看,正教在這方面也確實比較寬容——甚至寬容過頭了。他們甚至把無神論者都拉來當聖人,稱讚人家的功勞……

“那如果有人不承認聖人呢?”郭康想了想,問:“不承認可以像這樣‘中轉’神恩,是不是就能不用感謝別人了?”

“那是什麼異端啊……”米哈伊爾神父驚訝地說。

“呃……”郭康想了想,覺得也確實是這樣。

他當年聽說,有些信徒不想感謝幫助自己的人,就把功勞歸於神,以此免除自己的道德負擔。針對這一類的情況,必須提前進行教育,加以防範,免得因此造成衝突,拖累之後的扶持政策。

但如今一分析,這種行為在教會看來,同樣是不道德的——真不想承認的話,有的是藉口。承認自己沒素質就行,不要把天父天兄搬出來連累人家。

郭康一時想不起,自己是從哪看到的例子,才產生這種擔憂了。

仔細想想,天方教那邊,一樣在盡力避免這種問題。

據合贊汗的傳記說,當年,波斯教士們曾經多次向他反映,希望他監督手下的將軍們。因為這些遊牧部落出身的將領,信仰非常不虔誠:他們作戰的時候,如果贏了,就會吹噓自己的勇武和謀略;而要是打輸了,就開始怪胡大沒有保佑好大家。

對此,合贊汗也沒什麼辦法。

這種好處歸自己、責任歸神的態度,容易破壞宗教的權威。屬於正經教士都想管,但總是管不住的。

真正在理論上放開這種行為的,估計是拜上帝教和天方教的“新教”運動。

以歐洲的情況為例,馬丁路德當年提出的理論,被歸納為“三個唯獨”:唯獨信心、唯獨聖經、唯獨恩典。這三條成為各類新教的起源,也是最明顯的核心特徵。

唯獨信心的意思,就是不承認羅馬公教提倡的“善功”。公教教會認為,人的信仰和人的善舉,都是成為義人,得到救贖的關鍵,而新教只承認信仰,不承認善舉的作用。

這裡的根本分歧,是對於原罪的理解。

羅馬公教認為,人是可以行善的。天父會把“義”,也就是一種神聖化、概念化的恩賜,灌注到行善者身上,讓他能夠得到救贖。如果這個人一生都堅持義舉,得到天父的欣賞,那麼就能進入天堂。是否行義,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凡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與天父合作。

但新教對原罪更加看重,否認善行的意義,認為只有信仰是決定因素。後來加爾文對此進一步論證,總結出“人的全然敗壞”理論,也就是說邪惡是無所不在的,已經深入人的根基和本性之中,人就不可能自主地去行善。

這個理論波及的範圍,遠超宗教領域。直到幾百年後,郭康生活的時代,依然有不少人在世俗領域中,都還喜歡到處使用“人性敗壞”的說法,什麼事都能歸因於這種黑暗的“人性”。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新教理念,而且很大可能是更激進的加爾文一系的話術,被人引入進來的。

而對正教來說,這種理論就更加讓人難受了。相對於公教教會,原罪論對於正教來說,重要性更低。這種刻意的強調,從理論基礎上就難以相容。

而且,否定善行,否定人有追求善的自主意志,等於全盤否定了“教化”的可行性。如果人本身有行善的基礎,那麼教會就可以透過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