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研究院。
朱常瀛一改往日懶散模樣,酒也不喝了,衣服也穿的整整齊齊。
原本應該是工匠進出的研究院,如今進出的,都是紅袍紫帶之輩。
儼然一個小內閣,甚至過來的官員比去內閣的官員還要多,品級還要高。
比如原寧夏巡撫薛崑崙,就是其中的常客。
薛崑崙此時擔任吏部侍郎,是正兒八經的天官副手。
而吏部尚書由內閣的人擔任,現在事情那麼多,分身乏術,所以吏部這個緊要衙門,就是薛崑崙這個吏部侍郎說的算了。
除了薛崑崙之外,還有很多因為黨爭被貶的官員。
這些人都是葉向高他們請出來了,原本想著現在已經沒有黨爭了,不管是誰,為了那失而復得的官位,都會小心行事。
可是葉向高想岔了。
或者說,葉向高沒有看清楚黨爭的真實面目。
黨爭因何而起?
不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嗎?
黨派之間的根本矛盾,就是利益的分配不均罷了。
你想要多一點,我也想要多一點。
你不願意放手,我也不會鬆口。
如此的話,那就只能把你往死里弄,你死了,你的那份利益,就成我的了。
也就是說黨爭就是一群人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利益,組成的團伙。
其中的人,為了利益可以與別人合作,為了利益,也可以背叛任何人。
薛崑崙就是如此,他是申黨的人,可是現在申黨名存實亡,他這種慣於抱團取好處的人,怎麼可能如葉向高所想的那樣好好做官?
不只是他,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如今京城裡反對新政的人越來越多,大都投入桂王麾下。
桂王如今在京城中的實力,比任何人都要強大。
哪怕是定國公成國公,也是不成的。
文武本就對立,沒多少文官願意去做勳貴的走狗。
葉向高是正兒八經的文人,文學素養相當之高。
他想為民做好事,可是條件不允許,三為首輔,可也只能如同裱糊匠一般,將大明的那些窟窿遮掩一二罷了。
若是碰到個明君,不用大明文武皇帝那般的明君,哪怕只是成化帝,都能夠有一番作為。
可是他碰到的是萬曆,是天啟。
他碰到的是黨爭,是已經爛透了的大明朝廷。
葉向高有辦事之能,卻無救世之能。
這些他本人也是知道的。
所以,他才會甘願做那五個計劃的明面發起人,讓天下謾罵罪責皆歸他身,保朱威一時太平。
大明太大,朱威剛回來不過兩萬人馬,哪怕遼東十萬兵馬都聽朱威的命令,也不過十二萬人馬,對大明而言,太少了一些。
所以,為了穩定,同意了葉向高的做法。
還是那句話,想象只是想象,實際做事情的時候,才知道有多難。
葉向高這段時間已經病了好幾次,事情太多了,矛盾也太多了,朱威的五條計劃,每一條的推動都困難重重,反抗越來越激烈。
前兩日一頭栽在內閣內,頭破血流,連朱由校都驚動了,連忙派了太醫院過去檢視。
好在險之又險救了回來。
但是葉向高油盡燈枯的現狀,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殿下,內閣那老東西快撐不住了,其餘的人更好收拾,到時候這大局,還要靠殿下把握啊。”
朱常瀛揮了揮手:“別說這種話,小心樂極生悲啊。”
薛崑崙確實不置可否:“王爺,京城中六成的官員支援王爺,京城的官就是天下官員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