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樂文小說網>歷史軍事>不明不清> 第165章 三十六行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5章 三十六行2 (1 / 2)

海禁從明朝建立那天起就在嚴格執行,即便是支援了鄭和下西洋的永樂皇帝,也不是以開闢貿易航線為目的。

“宣德化而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彰顯天朝上國威風,讓萬國來朝,滿足一下虛榮心才是真實用意。還有一種說法,鄭和是要去找失蹤的惠帝。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結果都是得不償失。

前來朝貢的國家確實不少,但大多數都是想佔便宜的,隨便帶點土特產或者動物,明朝政府就得好吃好喝招待,臨走還得以超出多少倍的價格收購所謂的貢品。

可是海禁自打頒佈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幾乎就沒有一天真的禁過。倒不是民間奮起反抗,而是統治階級內部對海外的香料、木材、貴金屬、奢侈品有不斷膨脹的需求,變著花樣的開後門想辦法來滿足。

三十六行就是在這種自相矛盾的怪異政策下誕生出來的怪胎。明中期以前朝廷規定了三個港口可以接待來自番邦朝貢的船隻,分別是寧波、泉州和廣州。

到了嘉靖朝由於倭寇折騰的太厲害,寧波和泉州相繼關閉,對外交往的視窗只留下一個廣州。市舶司在城西建了懷遠驛,專門用來接待外國朝貢的使團。

每個獲准前來朝貢的國家,一次最多能派出三條船,每條船最多裝三百人,並允許攜帶貨物售賣,但只能販賣給廣州官方,不許和私人交易。

但僅憑市舶司和當地官府應付不來這麼多外國人,官員們也不願意學習番話,更不想和這些蠻夷討價還價,咋辦呢?

於是商人就被想了起來,選擇當地家境比較殷實的商人代替官府出面與各國使團洽談業務,先登記好貨物種類、數量、檢查好質量、做出估值,再把稅交給市舶司,才允許貨物上岸。

為了方便操作,這些被官府選出來的商人就按照各家的實際情況,把來自各國的朝貢船隻做了個分類,每戶分別針對某個國家或某幾個國家。久而久之,參與的商人越來越多,劃分越來越細,逐漸演變成了半官半商的三十六行。

再後來,三十六行乾脆把市舶司和地方官府的一部分工作也代管了,從規定錨地、上船驗貨、預估定價、徵收關稅、上岸卸貨、批發售賣、調集貨源一條龍。

而且是雙向的,外國船隻想從廣州買貨帶走也得透過三十六行,否則就算走私,會不會被官府抓住不清楚,但在近海遭遇打劫的機率很高。海盜們彷彿長了千里眼順風耳,連船隻停在哪兒、裝了什麼貨物都能提前獲知。

有了這麼大權力,商人自然是不會放過賺錢的。他們一方面給官府打工,一方面還搞點副業。比如說與朝貢船隻商談好,先把值錢的貨物偷偷運上岸售賣,利潤兩家按照事先約定好的比例分配。

這樣朝貢船隻就能逃避大部分關稅,售價自然要低一些。三十六行拿著緊俏物資又能賣個高價,裡外全是賺。當地官府自然也要分杯羹,坐在家裡就有白花花的銀子拿,必須兩隻眼全閉上。

如果光是逃稅就滿足了,那官商的名號就白叫了。當權力和資本穿一條連襠褲時,只有想不起來的,沒有不敢幹的。

前面這些只是掙錢門路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大頭是走私!三十六行利用一手控制外國船隻銷售採購權,一手壟斷沿海手工業貨源的優勢,幾乎是正大光明的搞起了走私。

他們對內壓低價格採購大量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用小船直接送上朝貢船隻,又把出口關稅給逃了。或者直接用海盜船運往東南亞港口,賺的更多。

李贄是把這一切都打聽清楚了,可他也沒什麼好辦法改變。明擺著的,三十六行已經成氣候了,不僅僅是個民間商業團體,而是腳踩黑白兩道,又和官府勾勾搭搭,斬不斷理還亂的龐大勢力。

誰敢觸碰他們的利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