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省統管六部,其長官尚書令權責極大,為示恩寵,周瑜特將此職位封給了一直為其出謀劃策立下大功的賈詡,尚書令的副手是左右僕射,分別由陳宮和諸葛瑾擔任。
僕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這些重要的職位,周瑜都一一親自選定人員,以老帶新,充分考慮了人員的繼承性,確保職位不會出現空缺。
尚書省下設有的六部,分別為:吏部,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員。戶部,負責財政、國庫。禮部,負責貢舉、祭祀、典禮。兵部,負責軍事。刑部,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臺、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工部,負責工程建設。
可以說,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是統治管理全國的實打實的核心部門!這六部的負責人,官職稱尚書,副職稱為侍郎。周瑜為了這六部的負責人選,可謂是花費了很多精力!
前期一直支援周瑜霸業的江東世家大族,肯定是不能不予考慮,當擇其才高者上位。平定中原之後歸附的人才,出於安定人心以及朝政平衡的考慮,也必須選出合適人選擔當六部之要職。這些年月,經過藏書院的培養、在荊揚一帶管理地方的青年官員,也有表現優異的,當提拔至朝廷予以重用。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的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周瑜最終確定的六部主要官員如下:吏部尚書:張昭,吏部侍郎:諸葛亮戶部尚書:呂範,戶部侍郎:步鷲禮部尚書:陳群,禮部侍郎:蔣琬
兵部尚書:甘寧,兵部侍郎:高順
刑部尚書:法正,刑部侍郎:袁渙
工部尚書:劉曄,工部侍郎:費禕
三省六部架構及主官人選一定,則朝廷中樞的官制格局便已確定,在運轉了三個月之後,中央官制終於理順,周瑜隨即開始了地方官制的變革。
那就是行省制。
在真實的歷史上,行省制是在元代早期開始的,由元世祖忽必烈創立並推行。
周瑜知道,元代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它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明清以及後來政治制度有深遠影響,行省從此成為華夏大地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至後世。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各民族的接觸和聯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華夏歷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
按照元代的行省制度,各行省&ldo;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rdo;,這是中央朝政與地方行政的一種分權,從制度層面而言,元代行省轄區廣闊,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行省的權力可謂極大。
周瑜深知,在目前的形勢下,完全照搬後世的行省制度,會帶來較大的弊端,自漢末以來,群雄並起,根源之一便是州牧制度,讓州牧擁有了其統治區域的大權,便有了爭霸天下的野心。
這一點,是必須要避免的。
按照周瑜的設想,行省制的設立,從範圍上來講,要把原先的天下十三州劃分為地域更小的幾十個行省,即行省的長官可以管理的區域不超過原先的3~4個郡。從職權上來講,行省的長官僅僅負責區域內的行政事務,所收稅賦全部上繳,朝廷再根據各行省情況下撥款項,以維持行政機構的運轉。而軍事權力,則是必須牢牢抓在朝廷手中的,各行省的駐軍,除了守備城郭的普通士卒之外,均由兵部統一管理和排程,行省長官欲呼叫軍隊,須得兵部同意方可。
如此一來,中央集權的威力便大增,而這在大華帝國創立的早期,是必須要這樣做的。
靖康六年二月,周瑜下旨,改地方官制為&ldo;行省制&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