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是如何實現的?》
說完了三峽,天幕下一個影片,又是與水相關。
只是這個標題無疑是引起了萬朝古人的遐想。
大明。
崇禎時期。
“人工?降雨?”
“是朕理解的那個意思嗎?”
崇禎只覺得既激動又失落。
這後世的技術當真到了這種地步,連行雲布雨都可以做到了?
他大明若是有這種本事,糧食問題豈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古代傳說龍王行雲布雨的能力,對於古代農民來說,已經盼望了幾千年。】
【到了如今,許多地方留存著古時建造的許多龍王廟。】
【最終在20世紀,終於得到了實現。】
大清。
康熙震驚了。
“不是,你們來真的啊?”
雖然知曉後世幾乎沒有大範圍的災難。
天幕自己也曾經說過,他們的糧食產量十分穩定,一般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他也思考過是因為什麼。
天幕說了南水北調,又說了三峽,如今還能控制降雨,簡直是震驚康熙一百年。
比此前講的登上月球也不遑多讓。
怪不得後世的人生活的如此美好,衣食無憂還少災少難了。
“這個技術我大清能學嗎?”
“難不難?”
縱然是對漢民抱著極大的警惕,甚至不願意讓科技發展。
可是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掌握,必然能夠大大延長他大清的壽命,所以康熙對這個人工降雨,滿懷希望。
【首次實現人工降雨的科學家,是193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歐文·朗繆爾】
【那麼人工降雨是怎麼實現的呢?】
萬朝古代,都不再做任何討論。
這條天幕對於他們來說過於重要,若是能夠學到一二,對於王朝來說簡直是決定命運的大事,所以都認真的看著天幕,生怕漏掉一點點。
【通常情況下 ,地球上的水收到陽光的照射之後,變成水蒸氣漂浮在空氣中,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後凝聚成小水滴,由於空氣浮力的作用,形成了懸浮於空中的“水資源”,這就是雲團】
【而當天上的雲團到一定程度,空氣的浮力‘託不住’它時,就形成了雨滴,落到了地面】
大唐。
李世民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這個人工降雨……”
天幕講述的雲團和下雨倒是不難理解。
只要不去質疑天幕的權威性,而是將其所說的一切都當做真理,其實很好理解。
只是,這麼一說,他似乎覺得,這個人工降雨……
難道只是讓已有的雲團落下來?
【所謂人工降雨,就是採用人為方法,對空中可能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雲層施加某種影響,已達到降水量的目的,所以更為科學的說法,應該叫做人工增雨】
【所以只有雲已經降雨,或者接近降雨的條件下,人工方法才能產生作用,而不是在大晴天變出一朵雲來下雨】
大唐。
“果然如此……”
鬆了口氣,但李世民依舊是豔羨不已。
“即便如此,也是難得的好技術了,雲團經過不下雨的現象也不少,乾旱季節,不知多少百姓翹首以盼。”
即便只是人工增雨,即便只是特定條件下才能夠使用,卻依舊難得的很。
“不僅如此。”
李靖也對這個人工降雨的方法感到振奮。
“倘若在戰時,於敵人行軍路線之上有云團,並進行人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