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多爾袞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吳三桂殺害。
一同遇害的還有吳三桂手下的十幾員大將。
殺了吳三桂之後。
多爾袞又將祖大壽一家也殺了。因為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和恩師,多爾袞擔心殺了吳三桂之後祖大壽會造反,就乾脆捏造罪名,將這些隱患消除乾淨。
而原來吳三桂和祖大壽手下剩下的那些軍隊,則盡被分開編入其它軍隊,用來打仗時充當先驅炮灰。
……
透過殺吳三桂背鍋,多爾袞總算保住了一部分聲望,挽回了一部分戰敗的影響。
至少,算是穩住了朝政。因為有人背鍋,朝廷中對多爾袞能力的質疑就會少一些。當所有人都去恨吳三桂時,多爾袞也就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甚至,還有人會因此認為多爾袞是位英明的君主,宣稱正是因為多爾袞的睿智,才得以及時發現了吳三桂的陰謀,並果斷設計將吳三桂拿下剷除,為大清國挽回了損失。
歷史沒有真相,政治無比骯髒。
死人不會說話,活著才能嚷嚷。
……
除此之外,這種對吳三桂的痛恨,也有助於增加滿清內部的凝聚力,使他們能夠更加團結,同仇敵愾。所以,對多爾袞來說,殺掉吳三桂其實是一舉數得的好事。。
但是,接下來的形勢依舊非常嚴峻。
首先是軍隊方面。
鳳凰城之戰損失了八萬人馬,雖說損失的軍隊中有五萬多是吳三桂的關寧軍,一萬是蒙古軍。但是,建奴軍隊也損失了兩萬人馬。建奴本來就是人口有限,損失兩萬人馬已是傷筋動骨。
領土面積的大小,代表的是一種戰略縱深。
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代表的是一種戰爭潛力。
具有戰爭潛力和戰略縱深的國家,就算是失敗很多次,依然有翻盤的機會。而小國寡民卻只能一直打勝仗,只要哪一天敗了,就會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因此,人口問題,永遠是建奴的一塊硬傷。沒有足夠的人口,在損失了幾萬人馬之後,就無法快速恢復軍隊的數量,這件事,讓多爾袞憂心不已。
其次,就是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多爾袞現在所要面對的最大麻煩,就是蒙古的不穩。那些蒙古部落,真正能夠與滿清站在一起的,只有科爾沁部落。而其它的部落,都是隻能用強大的武力才能壓制得住的。
現在滿清實力受損,很多蒙古人已生出了異心。更有朵顏部的三個佐領,竟然與北方軍勾結,要擁立林丹汗的堂侄孛兒索為蒙古汗王!
如果是以前,不須多爾袞親自出馬,位於朵顏部周邊的哈察克、喀爾喀、土默特等部,就會聯合起來出兵朵顏部平叛。
但是,現在,這三個大部落卻根本不當回事似的。他們明顯是在試探,試探多爾兗在這事情上的態度。如果多爾袞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強硬,他們或許還會有所表現。如果多爾袞表現軟弱,那他們以後就不會再將多爾袞當回事了。
可是,當前這種情況下。
敵軍壓境,內憂外患,又怎麼強硬得起來?無奈之下,多爾袞只好親自給其它部的首領寫信,命令他們出兵朵顏平叛,至於他的會不會聽,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再然後就是糧食方面。
草原不穩,八大晉商的糧食就很難運到瀋陽。看樣子,從現在開始,就要儘量節省糧食的,並且,要隨時做好餓肚子的準備。
那些漢人包衣奴隸,老弱病殘要殺掉一些,以免浪費糧食……
……
與洪承疇、范文程等人商量了很久,多爾袞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策略。
最後,考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