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能力,與秦將中的高盛差不多,都是那種經歷過很多戰爭,有豐富經驗,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級將領。
孫耀領兵十萬,也是涼王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現在薛武還在桓涼前線,與孫起對峙,表面上看,國內已無其他統帥可用了。
作為君主,涼王自知孫耀能力,因而才沒敢讓他輕易支援金嶺,怕中秦王奸計。
這個時候的孫耀,面臨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
對方最主要人物,是秦王蕭遠,下面是趙牧、上官文若、上將許虎、上將彭雙、謀士田授、以及大批秦軍中級將領。
站在孫耀的個人角度來看,他的心態可想而知。
在率軍抵達金嶺後方百里左右,孫耀停了下來,開始依照地勢,深溝高壘,建立防線。
同時傳書石真,若金嶺守不住,不必硬守,儲存現有兵力,迅速後撤,與己方會師。
國內不支援,石真沒有辦法,堅守孤城,早晚是死,再次血戰一天後,他也當機立斷,帶著僅有的數千殘兵敗將,丟掉金嶺城,撤向了孫耀防線。
另一邊,涼國使者亦抵達桓都,於朝堂之上,開始遊說桓王。
這才是涼王最關心的地方。
他現在急需要與桓國罷兵,將全部心力放到對付秦軍上。
更重要的是,薛武、唐越、蔡言等人,必須得迅速從桓涼戰場上撤下來,轉而應對秦王。
可桓軍兵力還在前線,孫起一直虎視眈眈,這就需要桓王的態度了。
朝議大殿上,涼使先是彎腰拱手,深施了一禮,接著開門見山,稟明瞭來意。
他並沒有以請求的語氣讓桓王退兵,而是利用語氣技巧,從其他觀點上,闡述了桓國目前的狀況。
這正是當時辯士的高明之處,他不會說桓國退兵對涼國有什麼影響,而是會說退兵對你自己的好處有哪些。
涼使將自己站在了桓國的立場,為桓王點明,現在秦涼之爭,才是關鍵,桓國完全沒有必要再參與其中,空耗國力軍力,與其如此,不如坐山觀虎鬥,等到秦涼兩敗俱傷,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呢。
可以想象,這樣的說辭,在桓王那裡,可謂正中他的心意。
以其性格,當即就笑呵呵的說道:“使者此言,倒像是在為我桓國謀劃。”
涼使聞言,立馬說道:“當然,在下此來,正為殿下所考慮。”